网上有关“《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
此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先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 ,再以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言相爱之深切凝重 ,生死相以。
颈联设想象所怀念对象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 ,并示关切、珍重之意;尾联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 ,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全诗“别”字为通篇文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 ,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白话译文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
春蚕直到死时 ,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方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 ,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
李商隐《无题》的解释与品析
李商隐的无题写作背景:
在唐时 ,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 ,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 ,并隐其题 。
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 、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原文: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任好风。
译文: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那回邂逅 ,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 ,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扩展资料: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 ,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 ,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 ,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 ,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 ,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 。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 ,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 。“斑骓 ”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 ,无缘会合罢了。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 ,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 。他的诗歌创作 ,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 ,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 ,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 ,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 ,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 ,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这首诗 ,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 ,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 ,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 ,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 ”(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 ,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 ”——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 ,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 ”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 ,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 ,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 ,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 ,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 ,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 ,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 ”而“别亦难”的感情 ,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 ”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 ,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 ,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 ,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 ,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 ,也有缠绵 、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 ,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 ”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 ,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 ,这里是“不顾 ”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 ,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 ”,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 ,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 ,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 ,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 ,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 ,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 ”,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 ,《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 ”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 ,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 ,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 ,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 ,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 ”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 、料想的口气 ,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 ,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 ,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 、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 ,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 ,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 、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 ,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 ,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关于“《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zshi/202507-949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题》写作背景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