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恐龙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恐龙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恐龙的诞生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 ,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 ,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 。
二 、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 ,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恐龙的体重估计值 ,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
扩展资料恐龙的消失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è] 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化石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 ,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 ,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
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百度百科-恐龙
恐龙百科
1、世界上最大的鸟:象鸟
象鸟被认为是世界所存在过最大的鸟类,曾经生活在马达加斯加,身高超过三米,体重可达半吨 。象鸟是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内一种巨型、不会飞的鸟 ,但是有强壮的双腿,至少在17世纪以前便已灭绝。
2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吸蜜蜂鸟
吸蜜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温血动物。身长约 5.6~6.5厘米 ,包括了嘴及尾羽的长度(通常嘴和尾羽会占总身长的1/2) 。体积比虻还小,粗细不及熊蜂。平均体重只有2克,比一枚硬币还轻 ,卵重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喙细长如针,舌头则如一根纤细的线 。
3、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是:尖尾雨燕?
尖尾雨燕(swift)翼尖长、足短 ,着陆后双翼折迭,翼尖长越尾端。喙短但喙裂较宽,大部分时间在飞翔 ,常在空中捕食昆虫,翼长而腿 、脚弱小 。尖尾雨燕是中型空中鸟 。它一般呈熏褐色,但在飞行在天空中,似乎变成黑色。有镰刀般的翅膀 ,羽毛短。分布在英国东部和南部地区 。
4、世界上最小的蛇:钩盲蛇
钩盲蛇又名入耳蛇,是蛇目盲蛇科下的一种无毒蛇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 ,不过现在钩盲蛇的分布已推广至世界各地。钩盲蛇是栖息于地洞的蛇种,由于体型细小,加上善于掘洞 ,因此经常被误认为蚯蚓
5、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
鲸鲨,鲸鲨科鲸鲨属的鲨鱼。鲸鲨仅1科1属1种。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 。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牙多而细小 ,排成多行 。
百度百科-象鸟
百度百科-吸蜜蜂鸟
百度百科-尖尾雨燕
百度百科-钩盲蛇
百度百科-鲸鲨
关于老虎的介绍
恐龙 (Dinosaur)这个词字面上的意义是「可怕的蜥蜴」。这个词是由英国解剖学家理查欧恩爵士(1804-1892)所创造,用来描述不符合现今生物的化石遗骸。其中多数肉食恐龙长有羽毛 。
曼特尔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 、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 ,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 ,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 ,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 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 ,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最早的恐龙
美亚里桑那州硅化木公园发现一条距今2亿2千5百万年鸵鸟大小200磅的恐龙化石。
最迟出现的恐龙
角类恐龙在白垩纪距今1亿3千5百万年以后最盛
最大的恐龙
据美国阿而伯克基地区发现的震龙全长30米重达80吨 。
[编辑本段]灭绝原因
中生代末大绝灭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 ,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 ,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 。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 、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 。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 ,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 ,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 ,被互相残杀等等。
一.陨石碰撞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二.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 ,而相继灭绝 。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 ,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
三.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 ,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四.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 ,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 。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 ,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 ,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 ,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 。他的理由是 ,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 ,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 ,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 。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五.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 ,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 ,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 。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 ,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六.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 。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 ,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 ,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 ,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 。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 ,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七.自相残杀说:
因为气候问题,使花草大量灭绝,从而使以食草为生的食草龙渐渐死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灭绝。
八.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 ,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 。(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九.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 ,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 ,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 。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十.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 ,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 ,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 ,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 。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 ,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 ,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 。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 ,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 ,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一.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 ,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 。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 ,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 ,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 ,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 ,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 ,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 。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 ,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 ,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 。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 ,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 、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 ,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 ,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 。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 ,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 ,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 。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 、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 ,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 ,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医疗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 ,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 。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 ,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 ,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 。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 ”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 ,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 。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 。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 ,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 ,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成分变化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 ,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 。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 ,那么为什么乌龟 、鳄鱼和蜥蜴这些与恐龙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的爬行动物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 ,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 ,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 。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 ,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 。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 ,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 ,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 ,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 ,发展缓慢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 、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 ,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 ,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 。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因此,对于恐龙绝灭来说 ,小行星的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 。现代科学已能证明这一点。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现代科学也不难对此进行验证 。
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 ,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 、氧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 。因此 ,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美国地质学会通报》最新报道
恐龙灭绝是科学家难解的世纪之谜,许多科学家推测,宇宙物质多次撞击地球是导致恐龙灭亡的原因。然而,美国一个科研小组在分析大西洋底部沉积岩后却认为,单次小行星撞击地球才是真正诱因 。
在《美国地质学会通报》网站11月30日的报道上,这项发现被详细刊载。
■发现
研究负责人、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家肯?麦克劳德说:“我们的发现有力地支持单次撞击假设。”
科学家26年前发现罕见化学元素铱在白垩纪时代已存在于地球,而铱是小行星常见的化学组成元素,这让科学家推测白垩纪时小行星撞击地球,把铱带到地球 。后来,科学家鉴定出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的直径约180千米的奇克鲁伯陨石坑也形成于白垩纪,这让科学家认为,陨石坑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产物。
研究人员为取证,在距离尤卡坦半岛撞击点约2800英里(约4500千米)的大西洋水面下的德梅拉拉海丘钻出5块沉积岩样本进行分析。
德梅拉拉海丘是研究人员心中理想的考察地点,因为它距离陨石坑位置适中 。如果采样地点太过靠近陨石坑,采得样品可能因撞击后海啸、地震和塌方等原因无法真实反映当时情况;而如果太远,岩石中含有的撞击证据又会太少。
研究人员说,仅在距今约6500万年的岩层中存在与撞击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年份更长和较轻的岩层中均不存在。这说明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仅发生过一次 。麦克劳德说:“这是一次非常清楚的单次撞击事件。 ”
研究人员认为,面宽约6英里(约10千米)的一颗小行星在655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形成奇克鲁伯陨石坑,导致恐龙灭绝。
■解释
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如何造成恐龙灭绝,科学家做了如下解释。
小行星快速砸入地球造成地球环境剧变,巨大撞击力把大量岩石和尘土抛入空中,大地发生地震,海洋发生海啸,火山喷发频繁,多处森林被大火吞噬 。
尘土飘浮空中数十载,使大地难以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植物数量因此锐减,造成食物链从底层崩溃。与此同时,阳光照射减弱使地球日益寒冷,雨水因混有火山喷发物变成炽热的酸雨落到地表,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面临极大挑战。
已经主宰地球1.6亿年的恐龙适应不了环境的改变,遭到自然淘汰 。从生活在海洋中的沧龙和蛇颈龙、飞行于空中的翼龙到各种陆地生活恐龙均无一幸免。此外,许多古生物,包括遍布海洋的菊石和海洋浮游生物也在这场浩劫中灭绝。
鸟类和哺乳动物遭到重创,但存活下来 。体表长毛的热血动物最终取代恐龙成为地球主宰,为人类诞生奠定基础。
补充: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 ,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 ,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 ,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 。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 ,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龙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 ,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于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 。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 ,它们身上很可能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 ,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倒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太古洪荒年代 ,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 。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万五千年之久,最后确神奇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 ,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 ,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此外 ,始祖鸟也是和恐龙一起出现 。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英文名:Tiger): 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满身黑色横纹;头圆 、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 ,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 ,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 ,以利于捕食 。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 ,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或在地上打滚,留下虎毛 ,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尽管虎是独居动物,并有着自己的领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们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未知是否长期性)相互协作 ,共享收获。一个公虎的领地内可能有不止一只雌虎,不过雌虎之间的领地未必交叠 。
公虎对自己的领地严格捍卫,领地面积过大 ,就难免有人想占便宜。面对入侵者,公虎通常是奉行灭杀政策,而且这样也能减少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雌虎一般没这么无聊 ,即便它们的邻居死了,它也未必会去开拓疆域 。
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100 - 400平方公里 ,最大的可达900平方公里以上。在北方觅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短。
东北虎生活在猎物最稀少的地区,所需要的活动范围也最大 ,雌虎需要400平方公里,雄虎需要1000平方公里 。印度孟加拉虎雌虎的活动范围仅为10平方公里,雄虎仅为30平方公里。华南虎的活动范围大于孟加拉虎而小于东北虎,保守地估计为100平方公里。
百度百科-老虎
关于“恐龙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zlan/202507-94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恐龙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恐龙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恐龙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恐龙的诞生恐龙在6500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