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贵金属矿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贵金属矿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1)金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金矿的勘查和开发。世界黄金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平衡。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 ,到1998年底黄金储量45000t和储量基础72000t(不包括中国和其他一些没有公开数据的国家),储量较大的国家有南非、原苏联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巴西等资源大国 。其中南非约占世界黄金资源量的一半,占世界黄金储量基础的48% ,巴西、原苏联和美国各约占资源总量的12%。
金矿可形成于各个地质时期和各种地质构造环境及岩石类型中。原生金矿类型多,勘查和开采原生金矿的主要类型有:①前寒武纪地盾、地台区绿岩带金矿,包括加拿大赫姆洛金矿 、美国霍姆斯塔克金矿;②元古宙原始地槽坳陷区含金-铀砾岩型金矿,包括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金矿;③古生代褶皱区的美国卡林型金矿和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型金矿;④中、新生代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小侵入体有关的金矿 ,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和利希尔岛金矿、菲律宾阿库潘-安塔莫凯金矿 、日本菱刈金矿等;⑤现代砂金矿床和⑥伴生金矿 。其中1和2类集中在前寒武纪,占世界金储量的70%;4类集中在中、新生代,约占世界金储量的25%;3类在古生代地层中的金矿约占5%。可见 ,世界金储量集中在“一老一新 ”是明显的。
80年代以来全球性找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发现了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金矿。尤其是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在金矿的找矿和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如: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麦克劳林金矿床发现于1981年,金储量100t ,平均品位4.98g/t。矿床为产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的网脉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产于硅化凝灰岩中。②美国卡林金矿带在72km范围内有21个金矿床,截至1988年底总可采储量达1026t ,以金坑(319t)和波斯特-贝茨矿床(551t)为最大 。卡林金矿带原勘探深度在100~300m以内,均属低品位沉积岩容矿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卡林金矿带自1987年执行深钻计划以来找矿成果卓著,先后在矿区深部发现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矿床。近年来 ,又在深度450m以下发现了“高沙漠”金矿(60t,品位10.3~20.6g/t)和“绿松石”金矿(155t,品位12g/t) 。可见,卡林金矿带深部找矿仍有巨大的潜力。③加拿大安大略省赫姆洛金矿床于1982年发现 ,储量597t,品位7.78g/t,属太古宙绿岩带中层控浸染型矿床。④加拿大西北地区通德拉金矿床位于耶洛奈夫东北240Km处 ,1982年发现,储量150t,品位6.20g/t 。矿床产于太古宙火山岩带的陡倾长英质火山碎屑岩中 ,受剪切构造控制。⑤日本九州菱刈金矿床于1980年发现,储量120t,品位80g/t ,加上在其旁侧发现的山田和山神金矿床,总储量约260t,平均品位接近70g/t ,属第三纪浅成热液石英脉型或热泉型。近年在该矿区又发现一条举世罕见的特大型含金矿脉,储量40~50t,品位20~25g/t 。⑥巴布亚新几内亚恩加省波尔盖拉金矿床由7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型金矿床(储量仅几吨)至90年代剧增为特大矿,储量420t ,品位3.7g/t,其矿化与中新世闪长岩成分的浅成斑岩侵入体有关。⑦巴布亚新几内亚火山岩型亚利希尔金矿床(573t,品位3.4g/t)。⑧前捷克斯洛伐克绿岩型塞利纳-莫克尔金矿区。⑨巴西巴拉州砂金矿下部风化岩石中的佩达拉金矿床 。8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还有:智利马里昆加浅成热液金矿-斑岩金矿带的雷富希奥(可采储量103t) 、拉科伊帕(126t)等金矿床 ,整个矿带金的地质储量已超过四五百吨;美国阿拉斯加州诺克斯堡斑岩型铜金矿床(Au>124t);环太平洋火山岩区斑岩型铜金矿和火山岩型金矿的找矿也有巨大进展,如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夕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1200t,品位1.8g/t)、巴图希贾乌斑岩型金矿;菲律宾发现迪比迪奥斑岩型金矿;澳大利亚发现卡迪亚斑岩型金矿;智利发现塞罗卡塞尔和帕斯夸斑岩型金矿;秘鲁和厄瓜多尔各发现了波里纳和加比斑岩型金矿;美国发现了朱诺和诺克斯堡斑岩型金矿 ,还有麦克唐纳火山岩型金矿等。目前,环太平洋火山岩区还在继续工作和发展中。原苏联雅库特的涅日达宁(475t,品位5g/t);马丹加的迈斯科耶金矿(277t ,品位12g/t);吉尔吉斯斯坦的库姆托尔金矿(316t,品位4.4g/t),堪察加的阿梅季斯特金矿(96t ,品位16g/t)等 。另外,近年来有些著名老金矿区金储量有明显扩大,如南非兰德金矿区新查明几个储量为几百吨的金矿床,在该盆地深部发现了大型含金古砾岩型金矿床;多米尼加“老村庄 ”金矿储量已扩大到600t以上。90年代以来 ,老地层中的金矿以及红土型金矿也有大的发现,坦桑尼亚和委内瑞拉等在太古宙绿岩带,马里、尼日尔等在早元古代绿岩带中均发现了大型金矿床;俄罗斯发现了特大型前寒武纪黑色页岩型金(铂)矿床;委内瑞拉1991年在绿岩带地层分布区发现一大型红土型金矿床(390t ,品位1.25g/t)(古方,1994和何金祥,1998)。
此期间中国的金矿勘查工作发展迅速 ,取得了建国以来最辉煌的成就 。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金矿。值得注意的是,在黔西南的二叠系 、三叠系中发现了很有前景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形成“黔西南金矿成矿远景区” ,被誉为滇黔桂“金三角”,成为中国新的黄金基地。此后,在四川、甘肃、陕西 、宁夏等省(区)都相继发现了该类型金矿 ,又找到一个陕甘川新的“金三角 ”区,进一步拓宽了找金领域 。此外,胶东和小秦岭地区老金矿区、带,又发现一批新的矿床 ,如胶东台上超大型金矿,在广东省云开地区找到了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河台金矿,在海南省找到抱板等一系列金矿 ,近来又找到石英脉型富金矿——抱伦金矿。还发现了一些新类型金矿,如:山东省发现花岗岩型(斑岩型?)金矿;内蒙古发现钾长花岗岩脉型金矿;安徽省新桥发现铁帽型金矿。近十多年的重大进展,在矿床类型上主要是继续发现绿岩带型金矿新矿床和扩大储量;找到了一批剪切带型大型金矿;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的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
从中国金矿类型看 ,应着重抓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型)、蚀变岩型和绿岩型金矿的找矿。在强调寻找独立金矿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寻找含金多金属矿床,此外应特别重视构造的研究和分析。
世界黄金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占总资源量的58%和80%,而储量占储量基础的73% ,说明金矿勘查程度较高。但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1年和29年,只能保证21世纪头20年的生产 。不过70年代以来的找金热还在继续,80年代以来发现不少大金矿,全球金矿的资源潜力仍较大 ,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区和拉美各国,黄金勘查前景可观,储量将不断增多 ,保证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2)银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8×104t和42×104t。银矿分布广泛,储量主要集中在墨西哥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秘鲁等国 ,它们占世界总储量的57% 。世界银资源约有2/3来自铜、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中,1/3以产银为主的脉型矿床。虽然最新发现是原生金 、银矿床,但巨大的未来储量和资源预计仍来自副产银的贱金属矿床的发现。世界银资源主要分布在3个巨型含银构造带中 ,即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带和蒙古-鄂霍次克带 。银成矿区的分布具规律性,它们都产于大洋—大陆过渡型成矿系统中;中—新生代褶皱带的主要银成矿区也都与大洋和大陆含矿构造的结合部位有关。最大的过渡型成矿系统的银矿化时代为渐新世—中新世。第二个过渡型成矿系统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脊裂谷带及相邻褶皱带的白垩纪—老第三纪的银多金属成矿区 。银的主要矿床类型有:①与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热液矿床;②中温热液银-有色金属矿床;③中温热液银-钴-镍矿床;④碳酸盐中的交代型银矿床等。
根据容矿岩石和主要有用元素组合划分的主要银矿床类型有:①陆相火山岩 、次火山岩容矿的银矿床;②海相钙-碱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含银硫化物矿床;③碳酸盐岩、夕卡岩容矿的银铅锌交代矿床;④变质岩、碎屑沉积岩容矿的银铅锌矿床;⑤前寒武纪变质火山岩 、沉积岩、辉绿岩容矿的银钴镍铋砷脉状矿床;⑥砂页岩容矿的同生沉积矿床。由于银矿多与其他金属矿床共生,所以各种金矿、铅锌矿、铜矿勘查的成矿理论 、矿床模式以及地质和物化探方法均可用于相应类型的银矿勘查 。找矿应根据各地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容矿岩石、矿化类型特点综合考虑 ,合理选择相应的勘查方法。
按赋矿岩石不同及金属组合的差异,白鸽等(1994)提出中国银矿床可分为8大类29个亚类,以产于火山岩系接触蚀变岩系和构造破碎蚀变岩系最为重要。主要分布在地台边缘 、褶皱系,特别是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时代以中生代和元古宙为主 。独立银矿床和银金共生矿床以陆相火山岩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居多。与成矿有关的海相火山岩系多属细碧角斑岩系 ,陆相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钙碱性岩石。银的矿源层及赋矿地层以元古宙和古生界为主 。银矿的迁移、就位多受构造控制,合理运用综合找矿方法是多快好省找银的有效手段。
中国近十多年来加速了银矿的找矿、勘查和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银资源国 ,银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资源远景可观。世界银资源虽然丰富,但以伴生矿床为主 ,其开采利用受限 。现有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0年和30年,可见,储量的保证程度不高 ,因此必须加强勘查,尤其是加强寻找以银为主产品的独立银矿床。
3)铂族金属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为70600t和77500t ,其分布高度集中在南非 、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占世界总储量的98%。在铂族金属中,铂和钯的产量约占90%,其余金属约占10% 。占世界总储量绝大部分的铂族金属勘探和开采的主要矿床类型有:
(1)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铜镍矿型铂族金属矿床。这类矿床是世界铂族金属储量和产量的最主要来源。当前世界三大产铂国家的铂族金属主要来源于此类矿床 ,其代表性的矿床有: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铂族金属是主产品,铜、镍 、钴和其他金属为副产品);原苏联诺里尔斯克含铂族金属铜-镍硫化物矿床和加拿大萨德伯里含铂族金属铜镍硫化物矿床 。
(2)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型铂族金属矿床。这类矿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大,80年代初在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查明了与UG-2铬铁矿层有关的铂族金属矿床 ,使南非铂族金属储量几乎增加了一倍。该含铂层主产铂族金属,铬铁矿作为副产品回收。此外,原苏联乌拉尔、埃塞俄比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的铂矿床亦属此类型 。
(3)砂铂矿床。砂铂矿床与其他矿产的砂矿床区别不大。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砂铂矿床 。分布在哥伦比亚 、美国、加拿大和原苏联。此类矿床属次要类型 ,其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几,其作用逐渐减少。
(4)其他类型 。除上述类型外,还发现下述6种类型含铂族金属的矿床:①含铂黑色页岩铜矿床(如波兰蔡希斯坦铜矿床);②产于各种铜、金矿脉中的铂矿床(如美国内华达州波斯矿床);③含铂族金属斑岩型(浸染型)铜钼矿床(如美国的克莱梅克斯);④含铂黄铜矿型铜矿床(如原苏联乌拉尔);⑤含铂锡石-硫化物矿床(如原苏联远东的一些矿床);⑥含铂铀-硫化物矿床(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对铂族金属的勘查和研究重点是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体 ,在侵入的岩浆岩体中前寒武纪层状侵入体中的铂族金属具有极大的工业潜力。如南非布什维尔德、津巴布韦大岩墙的大型层状岩体 、美国蒙大拿州的斯提尔沃特等 。除了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化还可能与属于其他建造的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有关,其特点是具有多种成矿专属性(铜镍硫化物、铬铁矿、钛磁铁矿等)。近年来积极研究蛇绿岩带 ,特别是地中海的蛇绿岩带。无论在侵入岩还是火山岩中都发现了铂族元素的富集 。在侵入的超基性岩石的硅酸盐相中发现了铂族金属。与前寒武纪绿岩带火山岩系中分异的超基性熔岩有关的科马提岩型富铱硫化镍矿床很有远景。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元古宙沉积物中,发现了可作为铂族金属资源新来源地的铀金铂族金属矿石,硒锑铋是铂族元素异常的指示标志,有大量的铂族金属硒化物。某些热液型铀矿脉也富有铂族元素 ,故必须认真研究铀矿石成分中的铂族金属;铂族金属砂矿普查也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将来尤其应注意铂族金属的新类型,即古代和现代海盆中的沉积物(镁质沉积物 、铁锰结壳、高碳质页岩)和喷出岩(大陆区的橄榄粗玄岩和大洋区的玻质安山岩),例如要研究太平洋的铁镁沉积物 ,这种沉积物所含的铂族金属比类似的大陆沉积物高出100倍,钴结壳普遍含有铂 。
值得强调的是,近几年发现的含重要的铂族金属矿化 ,其分布大部分与金矿化重合,如俄罗斯西伯利亚产在新元古代与黑色页岩有关的沉积岩系中的中温热液型特大型“干谷”金矿等,这种非传统金铂矿床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西等国均有出现。对于中国来说 ,也应注意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黑色页岩有关的多种金属矿床,在原苏联东部地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甚至是世界级的大金矿床以及金铂矿床,在中国应注意研究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 ,创造性地推进此类矿床的找矿工作。
总之,世界铂族金属资源丰富,储量充足,保证程度高 ,按年产量平均283t计,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91年和223年 。但由于铂族金属已有储量高度集中,所以各国为保证供应 ,仍需进行不断的勘查。
勘查主攻矿床(化)类型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最早由 Lindgre 于 1922 年提出,最初是指产于地壳浅部环境的Au,Ag 等贵金属 、贱金属、Hg ,Sb,以及 S、高岭石 、明矾石等非金属矿床。1933 年重新提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指在地壳浅部 ( 一般小于 1. 5km) 、较低温度 ( 一般为100 ~ 300°C,少数情况下可以大于 350°C) 和较低压力 ( 一般为 n × 106Pa) 条件下形成的热液型金矿床 ,主要指产于陆相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金矿床,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能产于非火山岩中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范围包括种类繁多的贵金属、贱金属 、汞、辉锑矿等矿床,然而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已经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
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系统性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Berger ( 1983) 进一步明确了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概念,提出浅成低温 ( epithermal) 热液型矿床是指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由岩浆驱动大气降水热液活动 ( 可混有岩浆热液) 而形成的矿床,其温度低于 300℃ ,压力为 n × 107Pa。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主要成矿元素是 Au,Ag,Cu ,Pb,Zn 等,当以 Au 为主或伴生 Ag 时 ,称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当以 Cu,Pb,Zn 为主时 ,称为浅成低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如果将浅成低温热液作为一个成矿流体系统,当成矿流体喷出地表时所形成的矿床称为热泉型矿床 ( 郭光裕等,1993) 。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形成的分类和特征 ,如胡受奚等( 1997) 结合我国浅成热液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和构造环境,探讨了其分类; 刘连登等( 1999) 从角砾/网脉-斑岩成矿体系角度,初步总结了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基本特征。Qin 等 ( 2002) 总结了我国新疆北部浅成热液型矿床的基本特征 。Bonham ( 1986)将浅成低温型金矿床划分为低硫化型和碱性岩型; Heald 等 ( 1987) 将其划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 ( 酸性硫酸盐型) 和冰长石-绢云母型; Hedenquist 等 ( 1994,1996) 提出了高硫化型 ( high sulfidation) 和低硫化型 ( low sulfidation) 的分类方案 ,其中高硫化型相当于 Heald 等 ( 1987) 划分的明矾石-高岭石型,由酸性、氧化的热流体形成; 低硫化型相当于冰长石-绢云母型,由近中性、还原的热流体形成。Corbett ( 2002) 在研究了环太平洋地区 ,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区岩浆弧环境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和斑岩型 Cu-Au 矿床的关系后,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进一步分为岩浆弧型和裂谷型,其中岩浆弧型进一步划分为石英-硫化物 Au ± Cu 型 、多金属Au-Ag 型、碳酸盐-贱金属 Au 型、浅成低温石英 Au-Ag 型四种类型 ,而裂谷低硫化型主要指冰长石-绢云母 Au-Ag 型。
在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因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同时,对该类型的找矿和勘查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自 20 世纪的 80 ~90 年代以来相继发现的一批大型 、超大型金矿床中 ,近一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如日本的菱刈金矿、菲律宾的碧瑶金矿、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利希尔金矿 、波尔盖拉金矿、斐济维提岛金矿、新西兰北岛金矿 、美国麦克劳林金矿、智利埃尔印第奥金矿、多米尼加的旧普韦布洛金矿及中国的福建紫金山金矿和台湾金瓜石金矿等。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已经发现了 19 个储量超过 100t 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Chen et al. ,200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已经成为重要的金矿勘查对象 。从已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产出情况看,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蒙古-鄂霍次克带。在我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区,一是新疆阿勒泰地区 ,二是东南沿海地区,三是东北地区。五凤、五星山金矿床就是位于东北地区的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3.7.1 成矿地质环境与矿床类型
Kerrrich等(2000)研究,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1~2km)和斑岩型铜-金矿床(1~4km)定位于大陆边缘弧、洋内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地壳浅部。
本次对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矿区成矿地质背景深入研究表明 ,毕力赫金矿田形成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碰撞导致包括本矿区在内的华北陆块北缘早古生代增生带成为活动大陆边缘,叠加了晚古生代(二叠纪)火山-岩浆带及与之相关的浅成低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化。浅成低温-斑岩型矿床是该区晚古生代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的最主要 、最可能的矿床类型 。
3.7.2 已知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变化性
矿区范围内目前已查明4种矿化类型 ,即石英脉型(如22、26号矿体)、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Ⅰ矿带Ⅲ 、Ⅴ号矿体)、爆破角砾岩型(22号矿体小竖井旁侧低品位矿体)和斑岩蚀变岩型(Ⅰ矿带201号矿体)。
经对开采矿石认真分析,认为毕力赫金矿Ⅰ号矿带地表和浅部矿体(Ⅰ~Ⅲ号中段,地表向下150m范围内)为受火山机构及相关构造控制的(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化 ,但向下至五、六中段具有向斑岩型金矿化过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带内富矿体与闪长斑岩具有密切空间分布关系;②矿床具有与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Sillitoe,2000)类似的环型蚀变分带 ,出现钾长石化 、硅化等高温蚀变以及绢云母化、泥化等中低温蚀变组合;③典型的浅成低温矿化标志,如矿化类型、矿石组构等,以及一些浅成蚀变,如蛋白石化 、高级泥化等仅仅残存 ,反映矿区遭受了较大强度的剥蚀,致使浅部形成的以浅成低温矿化为主的矿体已经被剥蚀,造成目前以Ⅰ号矿带为代表的浅成热液型矿体规模小;④在Ⅰ号矿带深部的含矿斑岩中 ,发现了大量单向固结结构(图3.15),表明矿床明显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过程(杨志明等,2008)。
对比研究发现 ,矿区不同矿化类型位于不同的蚀变带内,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分带性 。其中受构造控制的石英脉型矿体多位于高级泥化带与石英-绢云母化带叠合带,多位于地表—地下100m左右的深度范围;受火山机构的蚀变岩型矿体多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 ,位于地表至地下150m左右的深度范围;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斑岩型金矿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与钾化带过渡叠合带,位于地下100~150m以下深度范围。
图3.15 毕力赫金矿床Ⅰ号矿带深部斑岩型矿石中单向固结结构(据葛良胜等,2009)
3.7.3 富金斑岩铜矿描述性及成因模型的应用
区域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矿田成矿地质背景、已知矿体地质特征研究表明 ,毕力赫金矿矿化类型属于浅成低温-斑岩成矿系统产物。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独立斑岩型金矿较少见,国内虽有一些斑岩型金矿床如团结沟、小西南岔 、峪耳崖等的报道,但其特征与该矿床相比,有明显差异 ,因而缺少可资勘查借鉴对比的典型实例 。基于斑岩型矿床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我们认为,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模型对于指导斑岩型金矿床的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Gustafson等(1975)、Beane等(1981)、Titley等(1981)、Einaudi(1982) 、Sil-litoe等(1984) ,以及Einaudi(1995)的研究成果,典型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具有如下特点:①矿床既可产于挤压环境,亦可产于伸展环境 ,一些超大型矿床主要产于挤压环境,而伸展环境则常出现多个矿化中心;②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体岩性为中性-中酸性斑状岩石,直径小(多小于2km) ,侵位浅(1~4km),杂岩体,表现为多相 ,可以有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侵入相,晚期多发育角砾岩筒;岩浆为磁铁矿系列(Ishihara,1981),具有较高氧逸度 ,致使矿床常含有较多的磁铁矿,很适合电磁法勘探;③每个成矿侵入体都伴随多期次热液蚀变,从早期的中心钾硅酸盐化和外围青磐岩化 ,演变为晚期的绢云母化,中深程度的粘土化;一般高级粘土化更为发育,产于矿床顶部(Sillitoe ,2000),不过有时也可沿裂隙发育(Hedenquist等,1998);④在斑岩侵入体和邻近围岩中广泛发育裂隙构造控制的蚀变和矿化 ,早期为不连续不规律的细脉和网脉(A型网脉),过渡期为板状细脉(B型脉),晚期为贯入脉(D型脉)和角砾岩体 ,呈递进演变;⑤硫化物和氧化物,从早期斑铜矿-磁铁矿,经黄铜矿-黄铁矿,向晚期黄铁矿-赤铁矿 ,黄铁矿-硫砷铜矿或黄铁矿-斑铜矿组合演变(图3.16);⑥斑岩系统的矿化类型、矿化元素空间 、时间上有规律出现,早期和深部出现斑岩型铜(金)矿化,晚期和斑岩体上、侧部产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化(图3.17);⑦早期蚀变和铜矿化温度范围为400~>600℃ ,成矿流体为盐度30%~60%的岩浆水,晚期蚀变和矿化流体包括大气降水组分,盐度低(<15%) ,温度低(200~400℃)。
图3.16 典型富金斑岩铜矿的描述性模型(Sillitoe,1997,2000)
在火山岩区 ,斑岩型矿化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经常出现叠加、套合现象,主要是指斑岩型矿化被后期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的叠加,这种现象广泛地见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斑岩成矿省或成矿带。矿化叠加既可以处于同一空间 ,也可近距离分离 。前者以西藏玉龙斑岩铜矿为代表,后者以菲律宾Lepanto-FSE矿床为特征。在玉龙矿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于矿化斑岩上,导致斑岩型矿体的Cu-Mo活化与再分配 ,以及辉铜矿对黄铜矿的强烈交代,同时,更重要的是 ,在矿化斑岩顶部形成似层状或透镜状的高品位Au-Cu矿体,后者因剥蚀而成环状体,绕矿化斑岩体分布。在Lepanto-FSE矿区 ,被斑岩岩浆驱动的浅成低温热液流体沿构造破碎带和岩相界面侧向运移,导致以石英-明矾石为特征的高级泥化蚀变带和硫砷铜矿-金矿体发育(Hedenquist等,1998) 。毕力赫金矿田是否存在叠加问题 ,还需要深入研究。
图3.17 汇聚板块边缘内金矿床形成深度和构造位置图示(据Groves等,1998)
3.7.4 斑岩型金矿———毕力赫金矿田主攻矿化类型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毕力赫金矿田成矿属于斑岩系统。对照典型火山岩区浅成低温-斑岩型成矿系统(Silltoe ,1993,1997,2000)和一般火山构造-成矿模式(姚书振,1984)(图3.18) ,目前矿田已经遭受中等程度剥蚀,上部受火山机构控制的热泉型金矿化以及大部分的浅成低温成矿产物已经被剥蚀 。目前矿区残存少量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石英脉(蛋白石或称次生石英岩)矿化体(如22,26号脉) ,而且在50~100m范围尖灭。但在斑岩体上部或(侧部)150~200m范围的受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的蚀变岩型矿化,爆破角砾岩筒控制的角砾岩筒型(低)品位矿化(22号脉小竖井?)也遭受中等程度剥蚀。而受岩浆侵入接触带构造控制的独立斑岩型金矿化以及更深部部位出现的铜-金矿化保存较好 。寻找斑岩型矿化是下一步地质勘查应该考虑的重要方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斑岩型矿化具有成群 、成带分布特点 ,因此,寻找斑岩型金矿体,不一定在Ⅰ矿带的深部 ,可能在其旁侧或其他地段出现。
3.7.5 斑岩型金(铜)矿勘查标志
根据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因模型和国内外火山岩区金矿勘查的成功案例,毕力赫金矿区Ⅰ号矿带具有与陆相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低温热液-斑岩型金矿成矿系统特征,综合确定本区勘查的概念模型为:
1)控岩、控矿构造标志 ,NW向断裂,尤其是NW向断裂与EW向断裂交会部位及其附近,有利于火山机构出现或斑岩体侵入,是找矿预测最重要的标志;
图3.18 一个简单的火山构造-矿化模式图(据姚书振 ,1984)
2)岩体(脉)标志,含矿斑岩体是成矿最根本因素,岩体(隐伏)以及相关岩脉发育部位是找矿最有利部位;
3)蚀变及矿化标志 ,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和硅化带,反映热液活动强烈;钾硅酸盐化及石英A脉(钾长石-石英脉)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两者的出现 ,常预示含矿斑岩距此不远;尤其是细丝状、马尾丝状石英细脉出现,是矿体头(上)部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4)地球化学标志,地表具有高于20×10-9左右 ,并呈完整形状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直接指示有矿化作用存在;如果矿区存在多个矿化中心,可能在地表存在多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中心 ,而异常中心的下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
5)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标志,地表向下至300~800m的勘查空间 。
关于“贵金属矿产”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zlan/202507-937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贵金属矿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贵金属矿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贵金属矿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金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金矿的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