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陈宜中的晚年传说”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陈宜中的晚年传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宜中在大宋倾覆的时刻逃离皇帝一行 ,携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 。后来元军攻占城,他又奔走遥国(暹罗,即泰国),后卒于此 ,成为温籍华侨先驱。
据日前相关报道称,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石井村发现陈宜中陵墓,并经专家认定后确认为陈宜中之墓。 关于陈宜中之死及其后代 ,还有一种说法 。湖北蕲春《田氏大成宗谱》记载:
蕲春田桥田姓新修家谱谱系云:“田梦罴者,乃陈宜中也。南宋永嘉人(浙江),字与权 ,历仕理宗、度宗 、恭宗、端宗、帝昺五主而为相,因避元兵祸,由占城(越南)走暹(泰国) ,以迂道转徙江淮间,入湖广蕲州大同乡之久长山。仿陈公子完先例,改姓易名 ,僻处隐居,终老林泉矣。康熙癸酉(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 ”
据蕲春《田氏大成宗谱》,蕲春马骅山《田氏七修宗谱序》:我田氏来蕲春之鼻祖曰梦罴公,世传即宋相陈宜中 ,当端宗舟抵秀山时,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间,结忠义之士 ,谋复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陈公子完之先例 ,易姓为田,匿于蕲北之久长山而隐居焉 。(民国二十六年)
蕲北山区檀林镇泗流山与英山县接壤,与安徽省太湖县交界 ,山高景秀,人称泗流山为蕲春万山之祖。有将军山 、石牛山等山脉与之相连,群峰相拥 ,雄奇险峻,气势磅礴,蜿蜒而去。泗流山与将军山一带山脉,当地田姓居民称之久长山 ,含田桥、流芳、龙井、青草坪 。龙井河从泗流山飞流而出,过久长山汇入蕲河,流入长江。龙井河潺潺流过青草坪 ,距其不足一公里处有一虎形山坡,盘踞将军山脚下,古墓背靠将军山 ,面向猪头山,外观之古墓规格甚高。墓碑刻:“宋故丞相田公讳梦罴大人 、妣黄梅王夫人墓” 。碑文:
“(清同治十三年仲春月谷旦,支下远孙为田梦罴祖立碑墓记)田氏鼻祖讳梦罴 ,宋人,仕宋为显宦,先世隶籍雁门 ,自南宋末,解组来蕲,卜居大同之久长山,是为迁蕲之始祖也 ,历数传,人丁繁衍,其散在他邑者 ,支分基布,田第联翩,而居蕲者十数户 ,尤为盛盛,绳绳继继,绵世守而衍箕裘 ,是以叹我祖之垂誉者远也。
祖原卜葬土库楼天兴虎形,祖妣黄梅王氏,合墓共碑 ,历宋元明,迄今七百有余岁矣,其间碑牌之代立者,不知凡几 ,奈所换之碑,又多历年所,一则风雨飘摇字迹剩落 ,一则土壤滋长,碣石芜埋,后人欲摸碑而读之又不可得者 ,是以聚族而谋复立,坚石丰碑,仿旧制而修之 ,庶几陵谷变迁而不朽云。”
楚北大儒陈诗有诗《串田梦罴墓、土库楼》云:
相墓经传土库楼,穹碑一丈记前修 。
何当剔起苔封字,石墨镌华许迹收。
[陈诗 ,字观民,又名愚谷,晚号大桴山人,1748年生于檀林河竹田冲八字门湾(今陈英村)一个“寒素 ”之家 ,19岁陈诗府试取秀才;26岁,乡试第一中解元;30岁,陈诗赴京试高中进士 ,御封工部虞衡清吏司额外主事加一级。32岁的陈诗却以母亲年事已高为托词,辞官不做 。陈诗被誉为“方志学家、考据学家”,对古代湖北“乡邦文献 ,述造甚多”。曾主编过《湖北通志》。]
梦罴公隐居久长山,经宋 、元、明、清至今,历七百余年 ,世系达三十余代,子孙繁荣昌盛,遍布蕲春田桥 、田六、田河、马骅山及外省外县各地 ,达数万人之众,田氏成蕲春望族。
另有《蕲春田梦罴系南宋丞相陈宜中考辨》(田文国著)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对此说法更是一大理论补充 。
历史上的名族英雄和 他们的主要事迹
十三陵 即 明十三陵 。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 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 ,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 思陵止, 其间 230 多年, 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 、 七座妃子墓、 一座太监墓 。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 、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概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 13 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 , 依次建有长陵 (明 成祖) 、献陵(明仁宗) 、景陵(明宣宗) 、裕陵(明英宗) 、茂陵(明宪宗) 、泰 陵(明孝宗) 、康陵(明武宗) 、永陵(世宗) 、昭陵(明穆宗) 、定陵(明神宗) 、 庆陵(明光宗) 、德陵(明熹宗) 、思陵(明毅宗) 。 名称由来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 。明朝开 国皇帝朱元璋 ,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 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 ”(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杨应龙简介 ,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 个悬案) ,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 ,宫中无 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 了一场“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 帝 , 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 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 ,其余十三位 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 (年号永乐) 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 ,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 保存得最为完好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成祖朱棣(1360 年 5 月 2 日-1424 年 8 月 12 日) ,汉族,是明朝第三位 皇帝,1402 年-1424 年在位,在位 22 年 ,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 (1360 年) 四月十七日 (5 月 2 日) , 朱棣生于应天府 (今 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 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随后又命都督宋忠 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杨应龙简介 ,起兵攻打侄儿 建文帝 [3-4] 。
1402 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5]他五次亲征蒙古 、东北设立奴儿干 都司、 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 巩固了南北边防 , 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10]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 [12-14] 。1421 年迁都北京[15] ,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 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 。 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 , 威德遐被, 四方宾服, 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 。 幅陨之广 , 远迈汉唐。 成功骏烈, 卓乎盛矣”。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这里还 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 ,建于 1584~1590 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 、宝城、明楼和地 下宫殿等 。占地 182000 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 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 明神宗朱翊钧(1563 年—1620 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
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 岁的朱翊钧即位 ,次年改元万 历。在位 48 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 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 , 勤于政务。中期,发动“万历三大征 ”,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 ,帮助藩 属国朝鲜击败侵朝日军。 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史称万历中兴 。 后期不理朝政, 二十八年不上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 ,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明朝 国势衰落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葬十三 陵之定陵。 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 岁之前为皇太子;10 岁到 20 岁,小皇 帝时期,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 ,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 岁以后,亲 政时期。亲政前期,勤于政务;亲政后期,虽然并不上朝 ,但并不代表不管事, 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 。 他曾经打败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抗倭战争,是一位具有民 族英雄的皇帝。晚年 ,由于没有对太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从而导致大明王朝的灭 亡。 古今学者评价 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 于万历 。” 《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 ,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 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 ,百官专务钻营阿谀。
及思宗即位,逆阉 虽诛,而天下之势 ,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 自免之心 。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 ,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 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 ,“1587 年,是为万历 15 年,岁次丁亥 ,表面 上似乎是四海升平, 无事可记, 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 头。在这个时候 ,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 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 ,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 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 ,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 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 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长陵:陵门-碑亭-陵恩门-陵恩殿(殿内:正中有“永乐皇帝朱棣”雕塑、楠木柱子 、 徐康所作《永乐赋》、棂星门、石五供 、长陵明楼、明楼内石碑“成祖文皇帝之陵”-宝顶明楼-: 1.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明楼前有石几筵 。明楼是帝王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长陵明楼的楼内正中立 有“圣号碑 ”。碑制为龙首方趺 ,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 径尺楷书大字(图 1) 。
其中,“成祖” ,是朱棣的庙号;“文 ”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 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 ,故又有“朱石碑”的 俗称。明长陵焚帛炉:亦称燎炉,置于祾恩殿前左右,通体由琉璃件构 成 ,晶莹剔透,小巧玲珑,是祭祀结束后焚烧祝版、制帛和金银锞子 的窖炉。焚帛炉出现以前,远古时期的祭祀主要为燔烧柴木 ,烧燎祭品 。如《尚书》记述 舜封禅泰山,行燔柴之祭,故又称“燎祭 ”。中华民族的先人 们在祭祀中燔木 升烟 ,是祭天地,亦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包括在私家陵墓园中的祭祀。即是古代 在祭祀先人时 ,亦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了,所用 之焚烧器 具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制式器型 。 焚帛炉古代亦称燎炉 ,常见于坛庙 、陵墓、私家陵墓园等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 于焚烧祭祀 物品。天坛的燔柴炉以绿琉璃瓦砌盖而成,行祀天大典时 ,将牛犊 牺牲置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帝,称之为“燔柴迎帝神”。大典礼 毕 ,神案上祀奉天 帝的供品 、祝板、祝帛要送至炉内焚烧,皇帝在一旁恭立观 望,称之为“望燎”。 焚帛炉燃烧的祭品因时代不同而异,随着时代的变 迁燃烧的祭品亦有移风易俗 的变化 ,而所使用的燃烧器具亦逐渐规范系统而倾于更实用 。
大约从唐代始,有 了清明扫墓的习俗, 开元二十年 (公元 752 年) 朝廷有 谕旨: “?宜许上墓 , 编入五礼,永为例程。 ”至清代祭典发展到顶峰,祭祀仪式包括设供、献祭酒、 献香烛 、行礼、读祝文、送神等 ,并于焚帛炉中焚烧祝版 、 制帛以及彩纸、金 银锞子(用金银帛纸迭制的金银锭)等祭品。通过焚帛炉燔烧祭品,燎祭升烟, 体现中华民族崇宗敬祖 ,尊缅尚礼,世代永祀,福荫子孙的高尚风俗美德 。 焚帛炉- 焚烧器具从远古时的简易造型, 经过历史熔炉的陶冶 , 除了陶器、 瓷器 、 琉璃、 铁器, 而逐步发展为青铜失蜡精密铸造焚帛炉。 造型更新颖, 制作更精美 , 它们融绘 画、书法 、艺术雕塑、建筑、金属熔铸和机械制作为一体,使燃烧器 具—焚帛炉呈现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风貌, 映射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底蕴的魅力。 代表了中国青 铜铸造艺术达到了新的鼎盛阶段 ,成为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民族古 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制帛:祭祀所用丝织品。清制,凡祭祀社稷坛陈礼神制帛,黑色。祭祀圜丘 、常雩、 方泽之配位 ,用青、赤、黄 、白、黑各色礼神制帛; 祭祀朝日坛,用赤色礼神制帛;祭祀 月坛正位陈白色礼神制帛,星辰位陈青、赤 、黄、白、黑各色制帛 。
祭祀先农坛 、先蚕坛各 陈青色礼神制帛; 祭祀历代帝王庙正 位、 先师庙与崇圣祠及配位、 哲位两庑 , 祭祀关帝庙 、 文昌庙及各后殿,祭祀先医庙、三皇位、显佑宫 、都城隍庙,各设白色礼神制帛;祭祀火神 庙用红色礼神制 帛;祭祀东岳庙用青色礼神制帛;祭礼四龙神祠、惠济祠、河神庙,用黑 色礼神制帛。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的地方。北京先农坛 ,建于永乐年间 。先来了解下长陵的墓主人——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就是 明朝的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濠洲钟离 ,今天安徽凤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特别的皇帝。他的特别,首先是他的出身 ,中国古代共有大概 56 百个皇帝,朱元璋的出身 最为寒微,父亲、祖父都是贫农 ,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给人家看牛放羊,到处找零活做 。后来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旱灾和瘟疫 , 他的父亲 、 母亲、 哥哥都先后死去。 为了生存, 无依无靠的朱元璋进了一个寺庙,成了一个小和尚。在寺庙里待了两个月不到,由于灾情太 过严重 ,寺庙也没办法养活那么多人,又被遣散,成了一个拿着木鱼 ,和瓦钵四处化缘 。 虽然出身贫苦,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智力极高、性格泼辣阴狠 、有很有领袖气质 , 小时候放牛,都是这群放牛娃中的孩子王,小伙伴们也都服他。
后来 ,朱元璋加入反元的起 义军当中,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并最终于 1368 年颠覆了元朝 ,创立了明朝,建都 南京。 明太祖共 26 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 ,其他儿子除了两个去早世的,都被分封 到各地建立藩国,监督、管理地方事务 ,镇守边疆,以屏藩王室 。朱元璋认为,都是我朱家 的人 ,防止外人造反。然而藩王手握重兵,权力很大。认为这样就能够长治久安 。 明太祖对此也有所察觉,后来 ,为了使诸王安分守己做藩王,采取一些手段去限制诸 王的权力,编了一些专门劝诫藩王 ,规定诸王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得书,分发给藩王。但 是心思都白用了。 第二子秦王 、三子晋王、雄武有野心,见太子仁懦,都不肯安分 ,先后被发觉 。洪武 二十五年(1392 年)元璋 65 岁,朱标死,立长孙朱允炆(十六岁)为皇太孙。太子死后 , 秦王和晋王死去,都死在朱元璋之前,算是没有闹出大花样。 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 ,元璋卒,71,太孙即位 ,是为惠帝。二十出头,年龄小、 少历练,难以服众 。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授引祖训,以靖难为名。建文四年(1402 年) 夺位自立,明成祖。以除奸臣“清君之侧”的名义,起兵攻破南京 。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 ,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 扫地 ,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 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 ,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 。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 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 ,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 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 。绍兴十年(1140年)夏 ,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岳家军神勇无比,令金兵闻风丧胆。其大破金兵于蔡州 、陈州、颍州 ,郑州、西京 、蒿州、许州、孟州、卫州 、怀州、郾城、颍昌府等地,并在郾城大捷 、颍昌府大决战中粉碎了“拐子马 ”、“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更是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 ,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 ”,收买王俊作假证 ,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 ,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英勇献身,义无反顾——宋末三杰
张世杰(?——1279年) ,宋朝大将,民族英雄。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 ,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 。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 ,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 ,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 ” 。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 ,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 ,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 。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 ,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 ,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 ,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 ,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他晚年的诗词 ,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山乐府》 。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 ,民族英雄。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 。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昰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 。祥兴二年(1279年)为元军所败,负帝投海而亡。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 ,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 ,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 ,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 。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 ,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 ,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 ,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 。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
虎门销烟——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 ,汉族,字元抚,又字少穆 、石磷,溢号文忠 ,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 ” ,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 ,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则徐纪念馆 。
海疆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 。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 ,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 ,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 ”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 ,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 ,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 ”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 ,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 、“靖远 ”、“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 。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 ,升副将,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 。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 ,邓世昌指挥“致远 ”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 ,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 ,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 ”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 ,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 ,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 ”亦游至身旁,用嘴衔住他的胳膊不放 ,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没于波涛之中 ,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御笔亲撰祭文 、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 ”,以示纪念 。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 ,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 ,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 ,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 ,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 ,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 。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 ,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 、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 ,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 ,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 、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 ,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 ,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 、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 ,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 ,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 ,解除东南倭患 。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 ,夺职回乡 。戚继光对练兵 、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 ,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 ,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 ,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 。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 ,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 ,震动东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 ,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 ,青史留名。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 ,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之一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 。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 ,在洛阳 、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出狱 ,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 ,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 ,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 ,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 。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 ,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 ,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 ,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 ,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 ,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关于“陈宜中的晚年传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zlan/202507-102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陈宜中的晚年传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宜中的晚年传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宜中的晚年传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宜中在大宋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