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名录及其个人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名录及其个人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南京大学 至一九零二年创办开学至今已有半年的历史,南京大学有着优良传统的教学特色 ,是学者们理想求学途径,那么有同学们知道南京大学历任的校长都有谁吗?我这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希望大家喜欢。
南京大学以三江师范学堂筹建的1902年作为学校建校时间。南京大学主源为中央大学,次源为1952年主体并入的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撤销建制主体与南京大学合并 ,历经64载春秋。那么从开创办学到现在都有那些人历任过南京大学的校长呢?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缪荃孙,1902
缪荃孙、字炎之 、又字筱珊 ,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 、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中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 。清光绪年间进士。缪荃孙幼承家学,11岁修毕五经。17岁时太平军进江阴 ,侍继母避兵淮安,丽正书院肄业,习文字学 、训诂学和音韵学 。21岁举家迁居成都 ,习文史,考订文字。24岁应四川乡试中举。1876年33岁时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事编撰校勘十余年。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陈三立,1902
陈散原,字伯严,号散原 ,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客家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 ,国学大师 、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另一子陈衡恪为画家 。陈散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1905-1911
李瑞清,教育家,美术家 ,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字仲麟 ,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临川(今属进贤县)人。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江谦,1914-1919
江谦,著名教育家 ,字易园,号阳复,1876年生 ,安徽婺源人,幼颖悟,就读紫阳书院二年后 ,受业于南京文正书院,为山长张謇所赏识 。1902年废科举,张謇在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堂 ,邀江谦共事,不久江谦任堂长 、校长。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1919-1925
郭秉文 ,字鸿声,江苏江浦人,早年卒业于上海清心书院 ,1908年赴美留学,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即参与“南高”创办,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和东南大学校长 。他是在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中国教育家 ,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3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连续3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
缪荃孙的解释
馆长:赵尔巽
总纂:郭曾炘 、沈曾植、宝熙、樊增祥 、柯劭忞、吴廷燮、缪荃孙
纂修兼总纂:李家驹、劳乃宣 、于式枚、金兆蕃、吴士鉴 、李瑞清、耆龄、陶葆廉 、于式棱、王乃征、谢远涵 、朱钟琪、温肃、杨钟羲 、袁励准、万本端、邓邦述、秦树声 、王大均、章钰、王式通 、顾瑗
协修:宋书升、唐晏、宗舜年 、李葆恂、安维峻、张仲炘 、俞陛云、姚永朴、罗敦曧 、吴广霈、袁金铠、吴怀清、张书云 、张采田、张启后、韩朴存 、陈敬第、陈毅、袁嘉谷 、蓝钰、李岳瑞
后来添聘者
马其昶、姚永朴 、姚永概、唐恩溥、刘师培 、黄翼曾、夏曾佑、王树楠、夏孙桐 、吴昌绶、瑞洵、戴锡章 、朱师辙、邵瑞彭、檀玑 、刘树屏、何震彝、陈曾则 、陈田
受聘未到或到馆未久者
简朝亮、袁克文、朱孔彰 、王崇烈、陈能怡、方履中、商衍瀛 、秦望澜、史恩浩(培)、唐邦治 、陈曾矩、吕钰、余嘉锡 、王以慜
校勘兼协修:王庆平、齐忠甲、吴璆 、叶尔恺、田应璜、李景濂 、傅增淯、何葆麟 (骆)、成昌、徐鸿宝 、赵世骏、杨晋、金兆丰 、胡嗣芬、朱希祖、李哲明 、朱方饴
提调:陈汉第、李经畲、金还 、周肇祥、邵章
收掌:谢绪璠、黄葆奇 、尹良、王文著、尚希程、容濬 、曹文燮、文炳、孟昭墉
收掌校对科长:董峻清 、周仰公、秦化田、金善 、刘景福、赵佰屏、史锡华 、曾恕传、诸以仁、惠澄 、胡庆松、刘济、伍元芝、锡荫 、张玉藻、金梁
以上受聘者131人 ,实际到馆工作者前后共117人,其中撰稿者68人,收掌、提调等30余人。
○2名誉总纂 、纂修顾问一百多人 ,不在此列 。
○3前后三期实际撰稿者
第一期:1914—1916年体例初定,开馆经费充足,故撰稿人最多,共66人到馆 ,其中总纂8人,纂修15人,协修43人。
第二期:1917—1926年 ,因受时局影响,经费支绌,薪水叠减 ,停薪自去者众多,撰稿人仅剩24人,新增聘协修2人 ,共有撰稿者26人,其中总纂8人,纂修7人 ,协修11人。
第三期:1926—1928年,此时馆中仅剩14人坚守撰稿,其中总纂4人,纂修3人 ,协修7人 。 参加清史稿编纂的人员,按当时标准,这些人“当有学术文章 ,能通史例为上选,而以有文采兼能潜心撰述者为次 ”。但这仅是对撰稿者的起码要求,从所聘撰稿者的实际情况看 ,还显示出下列几个特点:
1.遗臣居多
撰稿者中,以清朝正途出身的官宦居多,也有少数旗人因祖辈、父辈居功位显荫及子孙为官者。
柯劭忞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 ,历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等 。
王树楠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历官户部主事 、知县、兰州道、新疆布政使,宣统庚戌(1910)罢任还京 ,民国时遂不复出。
吴廷燮 光绪甲午(1894)顺天乡试举人,历官知府 、巡警部郎中,民国时任国务院统计局局长。
夏孙桐光绪壬辰(1892)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授编修,与修《国史会典》,文渊阁校理。历官知府、护宁绍台道 。辛亥革命后 ,辞官归里。
缪荃孙 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改庶吉士,次年散馆一等 ,授职编修。庚子之变后,张之洞在湖南推行新政,缪积极赞襄 ,并赴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创办江南图书馆 。
秦树声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历官云南府知府、调护迤东(西)道 ,特旨以道员补用,擢迤南道 、迁云南按察使,庚戌(1910)改提法使,辛亥改授广东提学使 ,革命军起,叹时事不可为,避居沪上 ,自是不谈世事。
吴士鉴 壬辰(1892)科进士,授职编修,充会典馆汉文总校 ,并武英殿总纂,提督江西学政,署理湖南提学使。武昌起义后奏请开缺允准 ,至沪侍奉父母起居 。
奭良(1851-1930)贵州按察使承龄之孙,光绪年间,因旗人故 ,荫奉天县令后擢东迤道,山西河东道,湖北荆宜道、江苏徐州道等职。
瑞洵大学士琦善之孙,乌鲁木齐都统恭镗之子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荐至内阁学士,出任科布多参赞大臣 ,不久被人以“赴任骚扰台站”劾官,自具疏抗辩,愈拂上意 ,遂废置不复用。
撰稿者在清朝为官的经历和背景,首先使他们对前朝存一种特殊的感情,歌颂清朝、宣扬忠君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 。其次,他们熟悉清朝典制 ,了解政体运行过程,又多为文职官员,有的还直接任国史馆编史修志之职。当事者修当朝史,成了修中国古史的特例 ,提高了修史的速度和史实的可靠性。为官的背景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世事多变,兵荒马乱的条件下 ,协调关系,想尽办法,使《清史稿》得以成书 。
2.文人为主
主要撰稿者中大多功名出身 ,博学多闻,国学底蕴较深,有的是当世公认的专家学者 ,他们为《清史稿》纂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柯劭忞元史专家,集30余年心力,征外籍、考大典 、博采佚存旧闻 ,撰成《新元史》257卷。1920年徐世昌出资为之刊刻,并以大总统身份颁令,以《新元史》增入廿四史,而为廿五史。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特赠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 。有自刻诗集《蓼园集》 ,著有《文选补注》等书。
王树楠 年青时随读莲池书院,深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殚心著述,至老不少辍 ,尤以小学特精,常以《尔雅》、《广雅》 、《夏小政》诸书订证经文,在晚清学界独树一帜 。其著书共53种 ,685卷,内容涉及训诂、算数、地舆等方面。
王式通 法学家,清末任刑部主事 ,参稽律例,充修订法律馆纂修,更定新律。后擢刑部员外郎 ,提调法律学堂 。学部成立之初,往日本考察学务,奏请调查法典,总办法律馆。民国时任司法次长代理部务 ,因反对袁称帝,遂谢病去官。预修《四库书目》,合撰辑《清儒学案》《清诗钞》等 ,自著《志盦诗文集》 。
朱孔彰 曾国藩督师皖南,延揽人才,诣安庆上书 ,被曾国藩所器重。后欲入曾国藩幕,委襄校江南官书局。著有《说文粹》,辑有《十三经汉注》等 。
朱希祖经史学家 ,晚清藏书家。学治史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章炳麟,创制汉语注音字母。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 、史学系系主任、教授。倡导语体文 ,主张治史当兼治政治、经济 、法律、社会诸学 。主要著述有《明季史籍题跋》、《汲冢书考》等11种,58卷。
刘师培 主持《警钟日报》,创办《天义报》 、《衡报》,曾在四川国学院讲学 ,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著述凡群经小学、学述及文辞、群书校释、诗文集 、读书记等60余种 。
劳乃萱 宣统元年任宪政编查馆参议官,兼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后擢大学堂总监督 ,署学部副大臣。其著作多散佚,现存《遗安录》、《古筹算考释》等14种,43卷。
吴士鉴 古文字学家 ,翰林院编修,会典馆汉文总校,武英殿总纂 ,曾往日本考察学务 。对钟鼎文字颇有研究,撰《商周彝器释例》,有著述11种152卷。
吴廷燮 清末任民政部右参议 ,兼宪政编查馆编辑,法制局参议。民国时任国务院统计局局长 。对近代掌故研究较多,著述有《明春秋草》、《万历百官表》等9种100余卷。
罗敦曧民国时任总统府秘书,曾为袁克定老师。后热衷于戏曲创作 ,曾为程砚秋编《红拂传》 、《孔雀东南飞》等戏 。
姚永朴 经史学家,专治经于注疏,旁及子史、小学、音韵自成一家 ,历主广东起凤书院 、山东大学、安徽高等学堂、北京大学法政学校 、东南大学、安徽大学讲席。所著书有《尚书谊略》、《蜕私轩易说》等18种约数百余卷。
袁嘉谷翰林院编修,先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国史馆协修。通音韵之学 ,尤重《广韵》 。著有《滇绎》 、《卧雪堂诗集》等7种49卷。
缪荃孙 翰林院一等编修,晚清藏书大家,目录学家。是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主创人之一 。历主南菁、钟山、泺源、经心等书院讲席 ,毕生研究文史,考录金石,校订旧籍 ,撰《书目答问》,编纂《顺天府志》等共25种,约315卷。
金兆丰 文史学家 、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 ,留学日本。充大学堂教务提调,先后兼充国史馆协修,编书处协修 ,实录馆纂修,武英殿校对各职 。著有《校补三国疆域志》、《尔雅郭注补》等。○16
马其昶 学部主事,经学家 ,师从桐城古文派吴挚甫。《易》、《书》 、《诗》、《礼》,皆有成书,共17种300余卷 。
《清史稿》的主要撰稿者以文人为主 ,他们熟读经史,远崇孔孟,近效万(斯同) ,大多膺任史(文)职,君死臣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清史稿》的纂修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但陈腐的观念使史稿的思想性和学术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3.关系密切
《清史稿》主要撰稿者中的文人和官宦 ,由赵尔巽主宰而成,文人主要以桐城古文派为主,也有一些旗籍文人。实际撰稿中桐城派多主文 ,主写汉传、列传;旗籍文人多主义,主写满传 、本纪 。昔日虽然满汉官宦间政治上的防范根深蒂固,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又由来已久 ,但两派的学术旨趣在编纂清史时渐趋一致。总之,两派的成员关系较为密切,诸如同出一门 ,父子相随,兄弟相从,乡邻同呼 ,师生相望,功名同科,同学相应,可谓人才济济。
桐城古文派在清代文坛占有主要位置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清史稿主要撰稿者中大多出此门下 。柯劭忞皈依桐城古文派门下,娶桐城大家吴挚甫之女为妻。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皆为桐城人 ,三人同乡同里又同为吴挚甫高足,二姚为胞兄弟,桐城大家姚鼐后裔 ,姚永概又为马其昶妻弟。夏孙桐之母姚太夫人为姚鼐之裔,自小受教于其下 。夏孙桐与缪荃孙为同乡,其三妹嫁与缪荃孙。朱孔彰为朱师辙之父 ,朱家世习桐城古文,朱方饴为朱师辙堂兄,夏孙桐“三女纬磷 ,适朱方殆 ”,故朱师辙称夏氏为“夏闰丈”。秦树声为固始桐城派传人,朱师辙为其门下弟子,且为其婿 。八旗籍文人中 ,奭良为赵尔巽表侄,瑞洵与(骆)成昌为表兄弟。吴廷燮 、金梁为赵尔巽幕府中人。王树楠、柯劭忞、秦树声 、瑞洵为光绪十二年同榜进士 。夏孙桐、吴士鉴为光绪十八年同榜进士。秦树声、柯劭忞二人入仕后,诗词唱和 ,直至秦终,张尔田曾师秦树声。
总之,清史馆人中的组成结构和人员的情况虽“远不如修明史人才” ,但主要撰稿者中,特别是第三期编纂人员中,清朝遗臣居多 ,前朝文人为主,且相互间关系密切,显示其独有的特点 ,为《清史稿》在其军阀混战,经费枯竭的条件下成书创造了条件,“在馆之员,等于半尽义务 ,皆为赞成清史必成之人 ” 。
《 清史稿》有关外本和关内本的区别。
缪荃孙的解释
(1844-1919)近代藏书家、校勘家。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 ,江苏江阴人。清光绪 进士 。历任 京师 学监 、 翰林 院编修等,并主讲南菁、钟山等书院。1906年创办 江南 图书馆,1910年任京师图书馆正 监督 。著有 《艺风堂文集》 、 《 金石 目》 等 。
词语分解
缪的解释 缪 (缪) ó 〔绸缪〕见“ (缪)绸”。 缪 (缪) ù 〔妣缪〕 错误 。 〔缪巧〕计谋 ,机智,如“岂有他 缪缪 ,阴阳不能贼?” (缪) 缪 (缪) à 姓 。 缪 (缪) ù 古同“穆 ” , 恭敬 。
关于“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名录及其个人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zlan/202507-1006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名录及其个人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名录及其个人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名录及其个人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