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
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 ,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 。又向北而上 ,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 ,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 ,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 ,灿烂得如图画锦绣 。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 ,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 ,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 ,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 ,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 。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 ,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 ,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 。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 、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 ,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 ”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 。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 ,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 ,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 ,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 ,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 ,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 。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 ,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 ,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 。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 ,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 ,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 ,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 。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 ,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 ,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 。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 ,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 ,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 ,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2. 谁有徐宏祖的游黄山记的古文加翻译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
从小桥右下,陡甚 ,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 ,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 ,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 ,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 ,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 ,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 ,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 ,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 ,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 ,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 ,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 ,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
时已过午 ,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 ,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
余不从 ,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 、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 ,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 ,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 ,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 ,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 ,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
日渐暮 ,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 ,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 ,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 ,一坞幽然 。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 ,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 ,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从其中叠级直上 ,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 ,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
方徘徊欲升 ,则前呼道之僧至矣 。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
顶上一石,悬隔二丈 ,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 ,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 ,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 ,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
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 ,上天门 。三里,至炼丹台。
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 ,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 ,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 。
还过平天矼,下后海 ,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 ,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
瞰坞中峰石回攒 ,藻缋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 ,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 ,阴阴觉有异 。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 ,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 ,不能一目尽也。
日暮,返狮子林。初六日别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下。
七里 ,至白沙岭 。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
遂同上岭 ,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 ,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而下 。
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 ,若此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 ,循岭脊行。
岭横亘天都 、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 ,南北皆崇峰夹映 。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 ,逾涧而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 ,正对天都之阴 。
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 ,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
其庵颇整,四顾无奇 ,竟不入 。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 ,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
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 ,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徐霞客游记》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 ,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 ,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 。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 ,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 。
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 ,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 ,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
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 ,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 。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
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 ,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
3.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黄山的奇特 ,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
水奇 ,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 ,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 ,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 ,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 黄山极高 ,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 ,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 ,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 ,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 ,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 ,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 ,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 、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 ,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 。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 ,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 ,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游黄山记清朝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小题:C 小题:B 小题:C小题:“参考译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 。
小题:C 逼;接近 ,走近。小题:B 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人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气/代词 ,“……的人”;C.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以:介词 ,用/连词,表目的,用来 。小题: 体现了作者超凡朋俗的情怀”错误 ,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小题:“参考译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
泉水甜美而清冽 ,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 ,连兜笼也容不下 。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 ,可以雇佣。”
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 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 ,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
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 。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 ,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
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 ,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 。
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 ,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 ,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 ,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 , 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 ,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
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 ,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 ,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 ,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 ,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 、天都两座山峰 ,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 。
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
始信峰有三座山峰 ,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 。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
我站在山顶 ,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
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 。”和尚问道:“为什么? ”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 ,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
和尚笑了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 ,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 ,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 ,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 。”
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 ,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 ,又都恢复了原貌。
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 ,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 ,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 ,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5.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黄山游记钱谦益原文 :山之奇,以泉,以云 ,以松。
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 ,皆在山麓 。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 ,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
山空中,水实其腹 ,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 ,而山上无泉也。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
每见天都诸峰 ,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 ,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 ,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 ,云无所附丽故也 。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 、楩、楠 ,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
过此以往 ,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 ,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 ,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 、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 。文殊院之左 ,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 ,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 ,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 ,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 ,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 。
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 ,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 ,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 ,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 ,以石为土,其身与皮 、干皆石也。
滋云雨,杀霜雪 ,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 ,非凡草木也 。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度云梯而东 ,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 ,过者惜之。
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 ,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 ,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 。
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 ”千年而后 ,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 ,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 ,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 ,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 ,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 ,而山上无泉。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 ,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 ,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 ,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 ,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 ,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 。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 ,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 、楩树、楠树等等 ,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 ,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
从这里往上走 ,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 ,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有的沿着陡崖度过深谷将靠近两边的石壁,好像悬空度过的;也有穿过石头的缝隙,从石缝中伸出头来 ,好象从悬崖的一侧生长出来的;有高高竖起团团簇拥,好像羽毛制成的车伞的:也有昂首挺立英武不凡,好像一条游龙的;有横卧着又竖起、竖起后又横卧着的;也有连在一起又分开,分开后又连在一起的。文殊台的左侧 ,百步云梯的背面,山势几乎垂直向下,却都有松树蹲踞其上 ,它们歪歪斜斜地相互靠拢在一起,与游人低头抬头之间亲近嬉戏,这是最为奇特的。
始信峰北侧的高崖之上 ,有一棵松树覆盖住南边的山崖,可以攀着它的树枝渡到南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引松 。它的西边 ,巨石林立像一座屏风,有一棵松树,才不过三尺来高 ,枝叶铺展开来,却有一亩之广,虬曲的树干撑破石崖挺身而出,又从上往下穿过石头 ,巨石因此而裂为两半,枝干纠缠在一起,张牙舞爪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扰龙松。
石笋矼和炼丹台,顶峰上巨石耸起,孤峰耸峙 ,没有支脉,也没有多余的山头,一块石头上一株松树 ,好比是头上有一支发笄,马车上有一把伞盖,参差错落 ,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则像一棵荠菜,真是奇特啊 ,诡怪啊,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啊!黄山松下面没有土壤,就把石头当作土壤 ,如此一来,它们的树身、树皮 、树干都像石头一样坚硬,受到云雾与雨水的滋润 ,又受到霜雪严寒的肃杀,吸收宇宙的原始之气而萌发,在遥远的古代破土而出 ,大概也就等同于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一类的名贵之物,不同于寻常草木了。可是有人却想将它们砍挖下来,当作盆景放在眼前赏玩 ,不是很浅薄吗?登上百步云梯往东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屈曲伸展,被雷电击中,倒伏在地上 ,绵延有数十丈,树皮松针好比龙鳞龙鬣,傲慢地张开 。
6. 跪求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译文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 ,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了桃源桥。
从小桥右边下山,山坡非常陡 ,这就是从前通向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地,投宿在江边的一个村庄。
初四,走了十五里路 ,到了汤口 。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池里边沐浴。
拄着拐杖向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 ,上到了黄泥冈 。
这时云雾里边的各个山峰,渐渐露出来,又渐渐的落到我的拐杖底下。拐进石门,越过陡峭的天都峰的威胁往下看 ,天都峰 、莲花峰两座山峰,都有一半插入云霄,选一条路的分支往东攀登 ,那是从前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一直往上爬,几乎到达了天都峰的山坡。
又往北上 ,在石缝里攀行 。山峰相对耸立,中间只有一条缝;山路在石头之间蜿蜒不断,又堵塞的地方就凿开它 ,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断裂的地方就用木头搭桥连通它们,高悬的地方就用梯子搭上。
往下俯视 ,陡峭的山谷非常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混杂,五色缤纷,灿烂的好像画出来或绣出来的。因此感觉黄山是我一生见到的奇观 ,但是奇妙到这种地步,从前没有来过,这次游历真是又痛快又惭愧啊! 这是我的从人都害怕险阻停下了 ,我也停下没有继续上去;但是一路奇景,不觉的引诱我独自前往 。
登上峰顶以后,有一座庙庵像翅膀一样伸出来 ,这是文殊院,也是我当年打算登上却没有登上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 ,后边倚着玉屏风峰,两座山峰的秀丽景色,用手就能揽过来。
向四周看奇峰交错耸立 ,许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的绝美的地方!如果不是再来一次(前度已来过一次),怎么能知道这里如此奇妙?碰到了云游的和尚(法号澄源),非常兴奋 。过了中午 ,我的从人恰好到了。
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两座山峰。院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是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但是路远。
今天只适合靠近天都峰而观赏 ,明日再登上莲花峰峰顶 。”我不同意,决心去攀天都峰。
带着澄源和尚、下人又走下窄路。到达天都峰旁边,从流石曲折而上 。
抓着草和荆棘 ,遇到石块就越过石块,遇到石崖就攀登石崖。每当到了手脚都没有地方放的地步,澄源和尚一定率先登上然后再垂头拉我们。
一想到往上爬尚且如此 ,往下走如何得了?最后就顾不上想这么多了 。多次遇到险情,中遇到到了峰顶。
只有一块石头在山顶几十丈大,澄源和尚在旁边寻路 ,找到一个台阶,扶着我往上爬。所有的山峰都好像往下走,只有莲花峰和它相当 。
这时浓雾一会起一会停,第一阵刚起来 ,就看不到对面的人。眺望莲花峰,大多都在雾里。
我独自爬天都峰,予到了前头 ,则雾就跑到后头;我到了右边,则雾跑到左边 。这里的松树依然有弯曲、挺拔交错的;柏树虽然比手臂粗,都平贴在石头上 、就像苔藓的样子。
山高风大 ,雾气来来去去也不定。往下看各山峰,一会出现绿色尖而高的山,一会隐没成银色的海洋。
再往山下看 ,日光闪耀,真是另一种景象 。快到了傍晚,于是脚放在前边 ,手在后边扶着地,坐着往下走。
到了绝险的地方,澄源和尚就用手照应着我。过了仙境,到了山沟 ,天色很晚了 。
又从那条窄路往上走,到了文殊院。 初五,天一亮 ,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
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做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 。告别了澄源和尚 ,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
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 ,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仪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郑怀疑要往下走 。
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玻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 ,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
从其中的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 ,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 。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
正犹豫是否开门 ,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 ,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
山顶豁然开阔 ,向四周眺望天空,天都峰也在下边了 。大盖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 ,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层层亮光,让人狂叫 ,想要跳舞。
过了很长时间,回到了茅庐,凌虚和尚熬粥款待我 ,我喝了一佛盂,于是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 ,爬上天门 。
过了三里地,到了炼丹台。沿着台嘴往下走,观看玉屏风、三海门等各山峰 ,都从深邃的山坞中耸立而出。
炼丹台有一个山冈下垂,没什么险峻的其实,只有俯视翠微峰的背面 ,山坞中峰峦交错,上下辉映,不看这里就体会不全眺望的奇异景色 。回来的时候经过平天矼,走下后海 ,到了智空庵,有告别庵里的和尚。
走了三里,经过狮子林 ,走向石笋矼,到了去年登上的峰顶上。倚着松树坐下,俯视山坞里峰、石错杂 ,满眼都是如画的景色,才发现匡庐 、石门,有的好像一个整体 ,有的缺少一面,不像这里宽广宏大丰富富丽!过了很长时间,向上攀登山崖 ,向下眺望山坞,隐隐觉得不对劲 。
又走回山冈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抓着棘草 ,沿着石坑往下,越下越。
关于“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wiki/202507-977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山游记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翻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