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固真丹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固真丹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魏氏家藏方》卷二:固真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级》卷八:固真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固真丹 4.1 固真丹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4.6 摘录 5 《魏氏家藏方》卷四:固真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直指·附遗》卷九:固真丹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固真丹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杂类名方》:固真丹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8.5 注意 8.6 摘录 9 《鸡峰》卷七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用药禁忌 10 《御药院方》卷六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主治 10.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1 《魏氏家藏方》卷六 11.1 方名 11.2 固真丹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医学纲目》卷二十九引罗天益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2.6 附注 13 《直指·附遗》卷九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固真丹 1 拼音
gù zhēn dān
2 《魏氏家藏方》卷二:固真丹 2.1 处方韭子120克 舶上茴香(炒)补臀脂(炒)益智子 鹿角霜各60克 白龙骨90克(煅,别研细如粉)
2.2 制法上药为细末 ,以青盐、鹿角胶各30克,同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2.3 功能主治治肾与膀胱虚冷 ,真气不固,小便滑数。
2.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腹时温酒或盐汤送下。
2.5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二
3 《医级》卷八:固真丹 3.1 处方菟丝 茯苓各12C克 牡蛎(煅)金樱子(去毛 、子)芡实 莲须各30克 五味子30克
3.2 制法上药为末 ,山药糊作丸 。
3.3 功能主治治精关不固,遗精久浊;或膀胱不约,小水频多。
3.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9克,开水送下。
3.5 摘录《医级》卷八
4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固真丹 4.1 固真丹的别名神仙补益固真丸、四炒丹、四妙丹 、神仙固真丸、四炒固真丹、固元丹
4.2 处方苍术(洗去泥土 ,干,米泔水浸,逐日易泔 ,春5日,夏3日,秋7日 ,冬10日,切作片子焙干)1斤(分作4份:4两用小茴香 、青盐5分,同炒**为度;4两用川乌头切作片子 ,重5钱,川楝子1两,去皮并核 ,炒**为度;4两用酒半升,醋半斤,煮30来次;4两用川椒1两,去核 ,破故纸1两,同炒**为度) 。
4.3 制法上为细末,用酒醋打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
4.4 功能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元阳气虚 ,及小肠肾腧膀胱疝气,诸般淋疾,精滑精漏 ,小便白浊;及妇人赤白带下,漏下血崩,子宫久冷 ,血海虚冷,面色痿黄,产前后诸般冷病。
4.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神仙补益固真丸(原书同卷)、四炒丹(《医方类聚》卷八十八引《简易方》)、四妙丹 、神仙固真丸(《普济方》卷三十三)、四炒固真丹(《医学入门》卷七)、固元丹(《本草纲目》卷十二) 。
4.6 摘录《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
5 《魏氏家藏方》卷四:固真丹 5.1 处方韭子4两,舶上茴香(炒)2两 ,补骨脂(炒)2两,益智子2两,鹿角霜2两 ,白龙骨3两(煅,别研细如粉)。
5.2 制法上为细末,以青盐1两 ,鹿角胶1两,同煮,酒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肾与膀胱虚冷,真气不固,小便滑数。
5.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 ,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
5.5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
6 《直指·附遗》卷九:固真丹 6.1 处方人参1两,干山药1两半(炒),当归(酒浸)1两,黄耆(炒)1两 ,黄柏(炒)1两,白术1两,杜仲(酒炙 ,炒断丝)1两,补骨脂(炒)1两,五味子半两(炒) ,泽泻半两,白茯苓1两,牡丹皮1两 ,山茱萸1两,熟地黄4两(汤头阑膏于石臼内,捣如泥)。
6.2 制法上为极细末 ,和地黄膏拌匀,却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 ,水火不升,下元虚冷,脐腹疼痛 。
6.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济阳纲目》有羊肉 ,无当归。
腰腿无力,加牛膝1两(酒炒)、败龟版1两半(酥炙);夏天服,加桂半两;脉弱食少 ,再加附子半两(炮)。
6.5 摘录《直指·附遗》卷九
7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固真丹 7.1 处方沉香2两,木香2两,小茴香(盐炒)2两 ,桑螵蛸(炒,取末)2两,当归(去头尾 ,酒浸)2两,丁香(去顶)2两,人参2两,麝香(另研)2两 ,青娘子2两,红娘子(去头翅,炒过 ,夹纸裹35重)2两,白木通1两半(净,炒 ,夹纸裹35重),蜻蜒(去翅足,净 ,微炒)2两,川山甲(炒)5钱,全蝎(去毒 ,炒)5钱,滑石(水飞)5钱,代赭石(水飞)5钱,滴乳(另研)5钱 ,没药(另研)5钱,琥珀(另研)5钱,血竭5钱 ,朱砂(水飞,为衣)5钱,干胭脂5钱 ,黄柏(代莲子心)1两,腽肭脐1对(为末,银石器内用酒1小碗 ,重阳煮干为度,后用醋碾开和药),蛤蚧1对(酒浸 ,刷洗净,酥炙黄,去嘴爪) 。
7.2 制法上为细末,酒浸蒸饼为丸 ,如樱桃大。
7.3 功能主治补经脉,起阴阳,定魂魄 ,开三焦,破积聚,辟毒疫 ,杀鬼魅,厚肠胃,实骨髓 ,轻身益寿,活血驻颜,除风去冷。主男子诸虚百损 ,五劳七伤,喘嗽盗汗,腰膝麻痹,腹肋胀满 ,致使阳气衰绝,阴气不行,精骨不固 ,夜梦鬼交,小便淋涩,阴汗浸润 ,奔豚疝气;妇人血海久冷,月水不调,崩漏带下 ,脐腹疼痛 。
7.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服23丸,空心温酒送下,干物压之。
7.5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
8 《杂类名方》:固真丹 8.1 处方沉香半两 ,丁香半两,木香半两,茴香(炒)半两,人参半两 ,当归(微炒)半两,滑石半两,乳香(另研)5钱 ,没药(另研)5钱,干胭脂(另研,一半为衣) ,琥珀(另研)5钱,川山甲(蛤粉炒)5钱,全蝎(微炒)5钱 ,代赭石(水飞)5钱,干莲心(微炒)2钱半,木通(头末)5钱 ,灯草3钱,桑螵蛸(炒,或炙酥)2钱半,麝香(另研)2钱半 ,血竭(另研)5钱(以上同川山甲捣),温肭脐1对(酒浸,炙酥) ,蛤蚧1对(去头足,炙酥),火锨草(酒蜜洒 ,9蒸9晒)5钱,晚蚕蛾5钱,蜻蜓5钱。
8.2 制法上为细末 ,于辰火日合,醋浸蒸饼为丸,如樱桃大 。
8.3 功能主治实骨髓 ,养精神,水保遐龄。主水火不济,心有所感,白浊遗精 ,虚败不禁。
8.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按:方中干胭脂用量原缺。《奇效良方有山药 、破故纸、地龙、茯神,无代赭石 、火锨草、晚蚕蛾、蜻蜓 。
8.5 注意忌猪 、羊血,蒜、骑马。
8.6 摘录《杂类名方》
9 《鸡峰》卷七 9.1 方名固真丹
9.2 组成天雄(长者)1对 ,鸡头壳50个,覆盆子半升,龙骨(白者)4两 ,家韭子半升,莲花蕊(7月7日采者,窨干)4两。
9.3 功效固真壮阳气 。
9.4 主治梦遗妄泄 ,虚损真耗等疾。
9.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温酒送下。服至100日,精气固密 ,神彩倍常 。
9.6 制备方法以水7升,煮陜西白蒺藜2升,耗至5升,去蒺藜子 ,将所煎汁再入银锅内熬如饧状,又入白沙蜜4两,同熬数沸 ,将此膏子同和上药末,看稀稠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9.7 用药禁忌忌葵菜、车前子等。
10 《御药院方》卷六 10.1 方名固真丹
10.2 组成南乳香半两 ,代赭石(丁头者)1两,拣丁香(去叶)1两,广木香1两 ,没药1两,桂府滑石1两,舶上茴香1两 ,沉香1两,木通1两,甘草1两,朱砂(为衣)1两 ,莲子心3两 。
10.3 功效养真气,补不足,常服令人益精髓。
10.4 主治下元衰惫 ,精神减少。
10.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选双火日服1丸,假令初1日服1丸,初2日服2丸 。1日遇丙丁火日之类是也。
10.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醋浸1宿,蒸饼为丸,如鸡头子大 ,选辰火日合,比午时前要毕,阴干 ,盛在竹筒子内。
11 《魏氏家藏方》卷六 11.1 方名固真丹
11.2 固真丹的别名缩泉丸 、三仙丸
11.3 组成天台乌药(细锉)、益智仁(大者,去皮,炒)各等分。
11.4 主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白浊 。
11.5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 ,嚼茴香数10粒,盐汤或盐酒送下。
11.6 制备方法上为末,别用山药炒黄为末 ,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11.7 附注缩泉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济生续方》) 、三仙丸(《得效》卷七) 。
12 《医学纲目》卷二十九引罗天益方 12.1 方名固真丹
12.2 组成晚蚕蛾1两 ,肉苁蓉1两,白茯苓1两,益智1两 ,龙骨半两(另研)。
12.3 主治梦遗。
12.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服3粒,空心温酒送下,干物压之 。
12.5 制备方法鹿角胶酒浸化开 ,和上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12.6 附注方中龙骨用量、炮制原缺,据《准绳·类方》补。
13 《直指·附遗》卷九 13.1 方名固真丹
13.2 组成人参1两,干山药1两半(炒) ,当归(酒浸)1两,黄耆(炒)1两,黄柏(炒)1两 ,白术1两,杜仲(酒炙,炒断丝)1两 ,补骨脂(炒)1两,五味子半两(炒),泽泻半两 ,白茯苓1两,牡丹皮1两,山茱萸1两 ,熟地黄4两(汤头阑膏于石臼内,捣如泥) 。
13.3 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水火不升 ,下元虚冷,脐腹疼痛。
13.4 固真丹的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13.5 加减腰腿无力 ,加牛膝1两(酒炒)、败龟版1两半(酥炙);夏天服,加桂半两;脉弱食少,再加附子半两(炮) 。
13.6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和地黄膏拌匀,却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3.7 附注《济阳纲目》有羊肉 ,无当归。
古籍中的固真丹 《普济方》:[卷二百十七诸虚门]补虚固精心八两)熟地黄白茯苓何首乌地骨皮(各四两)神仙固真丹(出百一选方)治遗精不禁之疾。禹余粮石中黄赤石...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术汁浸二日,炒 。取术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固真丹∶《瑞竹堂方》固真丹∶燥湿养脾 ,助胃固真 。茅山...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六诸虚门]补益诸虚炮)赤茯苓(各三硫黄(舶上者去沙入阳起石饮下。固真丹(出秘方)木香(二钱)母丁香(二钱)沉香(二钱...
《普济方》:[卷三十三肾脏门]肾虚漏浊遗精(附论)丸至三丸。温酒下或盐汤下 。空心临卧服。一名仙方固真丹。参苓丸(经验良方)治泄精无常 。藕节菱角肉(各...
《本草简要方》:[卷之二草部一]苍术火候文言文
你知道吗,煤炭还可入药治病!
煤炭, 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光和热, 而且全身都是宝, 从数不清的渠道, 为人类造福。特别是它的药用价值尤其不可忽视。煤中的腐植酸, 就有止血消炎的功能, 对某些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利用从煤中提炼出来的许多成分可以制出一系列的药物。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摸索, 逐步掌握了煤炭的药性与药理, 或用煤直接治疗某些疾病, 或与其他药物配伍制成一些成药, 或在处方中加上煤来施治。
煤一直是以一味中药, 跻身于许多医药典籍上的。
就是解放后编纂的中药大辞典上也将煤炭列入 。
用煤治病, 古代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的长期实践过程。
有文字可考的用煤治病的事例可追溯到唐代。
大文学家柳宗元在一封信中就讲到用煤治腹病的现象 。他说:“吾见病腹人, 有啖土炭者, … …不得则大戚 ” 。此事见于《柳子厚答崔黯书》。这里的土炭是煤在古代的一个别名 。柳宗元这里虽然不是专讲医药, 但却指出民间用煤治病的事实。这种土办法在个别地方依然沿用。在明代的类书《山堂肆考》中专门把此事列在“病人啖炭” 这一条目中 。
到了宋代, 随着对煤炭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以煤入药臻于完善。宋代名医张锐《鸡峰普济方》中就记载了与煤有关的“补真丹” 一药。此药用于治疗血脏虚冷、崩中漏下等疾病 。其药料配伍中就记有“禹余粮 、乌金石各肆两 ” (见该书方卷第15)。乌金石即是煤炭。
金代医学家张子和的医学著作《儒门事亲》一书中讲到了“乌金散” 一药的制作与用途。其主要药物也是乌金石 。而且特意说明“乌金石, 铁炭是也” (见该书卷12)。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铁炭是古代煤炭的另一称呼, 即可以用于冶铁的煤炭。
上述事实, 证明了煤炭的药用价值到宋代已被医学家所熟知 。
对用煤治病论述最详者, 当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李时珍对煤炭具有深刻的了解, 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煤炭的各种名称、产地、外形 、分类等都作了翔实的考证。在此基础上, 介绍了煤炭的特征、医药性能、主治病症等 。他说煤的气味是“甘 、辛、温 ” 、“有毒” , “主治:妇人血气痛及诸疮毒 、金疮出血、小儿痰痫。” 书中列举了用煤治疗误吞金银、腹中积滞 、月经不通、产后儿枕等疾患的处方。此外他还把历代医家用煤治病的各种处方一一开列, 使人一目了然 。明清以来, 许多医书都有关于煤炭入药的记载与介绍。
今天, 随着应用医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用煤炭治病的事例已经不多了。但是, 从煤中提炼出来的药用物质却广泛用于医药工业的许多领域 。对此, 作为一个煤炭职工是应该引以为自豪的!
1. 文言文翻译
《天工开物》《陶埏第七》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原文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
上栋下室以避风雨 ,而瓴建焉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
泥瓮坚而醴酒欲清 ,瓦登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 。
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 ,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岂终固哉?参考译文 宋子说:水和火 、土结合起来以后,(就可以造成陶器了)。
有一万家人口的国家,每天用一千人来做陶器都不够用 ,老百姓所用的陶器也够多的了 。上面用房粱建成房屋来躲避风雨,在屋顶加上瓦片。
王公大臣设置险要地势、形势来固守自己的国家,建成的城墙,敌人来侵犯的时候不能容易地上来。泥制的瓮坚固 ,而醴酒以清澈为美;瓦当洁净,而把醯醢作为素祭(无酒肉作贡品的祭祀) 。
商周之际的时候俎豆等盛器都用木做成,莫非也是看重质重的想法吗?后世则用土造物来仿效神灵 ,人工制作器物的表现不同,陶器渐渐成为人们看重的高雅之器玩,(是因为)在陶器里面有素肌玉骨的形象。这样的器玩掩映在几案上或筵席上 ,文明之象可以掬玩把玩,难道不能这样到最终境界吗? ○瓦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 ,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 。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 ,外画四条界。
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 ,向泥{一个}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
待其稍干 ,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 。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 ,小者缩十之三。
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 ,能承受*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 ,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 。
浇水转泑(音右)与造砖同法。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不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 ,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 ,大异于是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
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 ,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 ,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 。
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浇瓦百片。取出 ,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 、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
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 ,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砖 凡埏泥造砖 ,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 ,(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 、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水滋土 ,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 ,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
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 ,不惜工费直垒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 。
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
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 ,又曰鞠砖 。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 ,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 ,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 ,然后甃地 。
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 ,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
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 。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 ,用煤者出火成白色。
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 ,然后使水转泑。凡火候少一两则泑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
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 ,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 。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 ,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
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凡观火候 ,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 ,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
凡转泑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 ,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
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 。水火既济 ,其质千秋矣。
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 ,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 、券砖、平身砖、望板砖 、斧刃砖、方砖之类 ,后革去半。
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 。又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 ,则由苏州造解。
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罂瓮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 。大者缸瓮 ,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 ,悉数之不能。
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 。
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 ,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其朝迁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 ,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泑水涂粘 。陶器皆有底 ,无。
2. 火候的候是第几声火候的候是轻声。
词语 火候
全拼: huǒ hou
释义: (火候儿)(1)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烧窑炼铁都要看火候|她炒的菜,作料和火候都很到家 。(2)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他的书法到火候了。(3)比喻紧要的时机:正在战斗的火候上,援军赶到了。
例句
1、这肉有点嚼不烂 ,你烧得火候不够!
2、这鸡烤得正到火候 。
3 、烹调火候恰到好处
4、这肉未烧到火候。
3. 关于火的一些1火的用途 作用 历史文化--------有火是饮食烹饪任之根本。
应该说,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火没有诞生之前 ,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禽兽一般的生活 。
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 ,茹其毛。 ”如《韩非子》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自火诞生后,才使“炮生为熟 ,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的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考古者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测 ,中国猿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 《尸子》:“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
按阴阳五行说 ,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说,燧人是观乾象 ,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
“辰心 ”,按古人所说为“心宿” ,即“大火星” 。所谓“五木 ”,是指当时认为五种应天时可以取火的木材。
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 ,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钻燧取火后 ,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 ”之分 。
《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 ,金也。
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 ,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古今注》:“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 ,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
在汉以前,用阳燧取火,称作“明火 ” ,用木燧取火,称作“国火”。按《周礼》中《大祝》 、《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 ,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
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 ,故烹饪用之 。汉以后,用金属与石相击,也可摩擦得火 ,于是,简单的铁片就可成为阳燧。
人们一出门,一般腰间都左佩阳燧 ,右佩木燧,以随时取火用。另备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绒,当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得火 。
所谓“发烛 ” ,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状,长五、六寸,流硫磺于首 ,遇火就燃。 有了火后,就有了灶。
创造灶者,一说是炎帝 ,《淮南子》:“炎帝于火而死为灶 。”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
一说是黄帝:《续事始》:“灶 ,黄帝所置。”于是《事物原会》就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 ”
而火神,按一般说法是祝融。《淮南子?时则》注:“祝融吴回 ,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
《史记?楚世家》:“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 ,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 ,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 。 ”
原始的灶的形态 ,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 ,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 ,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
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历史,其发明者,当应是炎帝而不应是黄帝 。据推算 ,黄帝主政的时间,距今约四千六百多年。
炎帝在黄帝之前传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 ,大约距今六 、六千年。至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 。
《曾连子》记:“一灶五突(突:烟囱),分烟者众 ,烹饪十倍。” 以火而烹饪,古人马上注意到了火候对于烹饪之重要。
古文中首次谈及火候对于烹饪之重要的,是《吕氏春秋?本味篇》 。其中伊尹这样告诉商汤:“凡味之本 ,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 ,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 、辛、咸。先后多少 ,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 ,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若射御之微 ,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烂 ,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减 ,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
这段话翻成白话的大意是:大凡味之根本,水为第一。依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和水木火这三材来施行烹调。
鼎中九次沸腾就会有九种变化 ,这要靠火来探制调节 。有时用武火,有时用文火,清除腥、臊 、膻味 ,关键在掌握火候。
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规律,才能转臭为香。调味必用甜酸苦辛咸这五味,但放调料的先后和用料多少 ,它们的组合是很微妙的 。
鼎中的变化,也是精妙而细微,无法形容 ,就是心里有数也难以说得清楚。就像骑在马上射箭一样,要把烹技练到得心应手。
如阴阳之自然化合,如四时之自然变换 ,烹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酸而不浓烈 ,成而不涩嘴,辛而不 *** ,淡而不寡味. ,肥而不腻口 。 袁枚后来在《随园食单》中,专门有一节关于火候的论述。
他认为,烹饪食物 ,关键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须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来的东西就会疲软;煨煮则必须用温火 ,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会干瘪,要收汤的食品 ,应该先用旺火,再用温火 。
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会外焦而里不熟。他认为,腰子、鸡蛋这类 ,越煮越嫩;鲜鱼、蚶蛤这类,则稍多煮就会不嫩。
猪肉熟了就要起锅,这样 ,颜色红润,起锅稍迟就会变黑。做鱼要是起锅晚了,则活肉都会变死 。
烹饪时 ,开锅盖的次数多了,做出的菜就会多沫而少香。如果火灭以后再烧,则菜就会走油而失味。
袁枚说 ,传闻道人必须经过九次循环转变才能炼成真丹,儒家则以既不做过头,又要功夫到家 。
4. 请问这个是出自古文上的吗反正不是古人写的.伤感的。情伤后写的吧 !
不是出自古文.仿佛是相思垂泪又加点孤单寂寞之意.
正所谓只能体会 ,不能言传也!
不是古诗,具体是什么时代不知道了.
仿佛是相思垂泪又有点孤单寂寞之意.
正所谓只能体会,不能言传也!
堆砌词句 还有整句都盗来用的 不伦不类 想来插葱装象 似乎还欠太多火候
不是出自古文的.
是有人感到孤单、寂寞后写出的,好像出自女的的手笔(好强) ,挺伤感的,像这样的诗不能像古诗一样照字翻译,只能自己体会其中含义.
我的理解大概是寂寞加上心碎吧.
5. 翻译文言文有分上中下篇 ,希望你满意,不满意再找我~
上 篇
认识和领悟宇宙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 ,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宇宙之中存在木 、火、土、金 、水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循环;但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 ,将出现与正常的相生相克反常的“反贼 ”现象 。五行可以用心认知和感悟,施行于天下,宇宙天地的规律尽在掌握之中 ,万事万物了然于心。
阴阳五行是人类掌握天地万物的关键和枢纽。自然的宇宙无边无际,而人体就是宇宙的缩影,所以人类认识自己,就是在认识宇宙 ,宇宙生命体的规律,也是人类生命体的规律 。宇宙深不可测,人心同样深不可测 ,其运动变化在于生命体中隐匿的机发。人体小宇宙服从于自然大宇宙,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宇宙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准则,所以领悟了天道之后 ,人道可定。
宇宙灾变,星移斗转,蔽日遮天;大地灾变 ,鬼怪横行,沧海桑田;人间灾变,祸患连连,动荡不安 。天道人道相合 ,万物和谐,世界太平。
人性中有巧有拙,可以显现 ,也可匿藏。眼、耳、鼻 、口及排泄两道九窍的机能,最最要紧的是眼、耳与口三个关键,也就是说 ,人当目明、耳聪,切忌妄言。掌握了三个关键,就能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看到静态之木,预防动态之火;察觉奸邪诈伪 ,及时消灭祸殃 。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那就可称圣人了。
中 篇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终而复始 ,循环往复,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万事万物都因自然和谐而生,都为和谐自然而死 ,这就是宇宙铁定的规律和法则。
天和地是万物的**者,万物是人的**者,人是万物的**者 。有着无限思想无限欲望的人类 ,当把天地 、万物与人这“三盗”之间互相获取的关系处置妥当,天地、万物与人这“三才“彼此方能和谐共处,安定安泰。所以说:人的一饮一食应有度有序,一举一动当合乎时宜 ,倘若人人如此,天下大顺。人们对造化的圣功,或对非常“有为”的“奇迹 ”总会留下深刻印象 ,但对于看似“无为”结果却成就大功的现象无所感觉 。天地日月运行不已,自有法则定数,万事万物成大成小 ,自有规律可循,深悟其道,神明的智慧就产生了 ,伟大的功业就出现了。这个成功的时机或“盗机”啊,其实天下的智者都能看得见识得清,但是 ,君子抓住如锦上添花,更有益于天下,小人抓住却损人害己,甚至枉送性命。
下 篇
眼瞎者更善聆听 ,耳聋者更长观察 。大脑腾出一些空间,更能集中能量。集中全部战力攻击一个目标,相当于原来的力量增强十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虚实几番反复,相当于原来的力量增强万倍。目标的选择、功业的成败 、事物的兴衰,其实全在于一心 ,但只有睿智的大脑和眼光,才能把握转瞬即逝的战机 。天地无所谓恩与不恩,遵循大道就得恩宠。顺天道而动 ,以有道伐无道,其势将如迅猛的雷霆、激烈的风暴,蠢蠢然发动 ,无情而残酷地荡涤陈旧腐朽的事物,迎来生机勃勃的崭新时代。
军人耽于享乐,将败坏士气,怠惰的习惯如剩饭赘瘤贻害无穷。率兵的将领当内心沉静 ,心沉静则寡欲,心沉静则眼明,心沉静则廉洁 。天有好生之德 ,生生不息,有道之师遵天道而行,大私就成大公。军队生存和胜利的关键在于军魂 ,在于军队的士气和精神。凡为军人,都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整体的生存 ,往往需要局部的牺牲;局部的牺牲,为的是换来整体的胜利 。利与害既统一又对立,既相互纠缠又相互转化。兴兵动员 ,必须广布恩泽,但若物质奖赏过头,军队将失去使命感、军魂和战斗力,恩赐反而转为祸害。愚昧的人 ,大搞占卜预测,将战争的胜负交由上天,崇拜的是自以为降恩于己的天地神明;我则随时随地观察转化变迁的事物 ,掌握规律捕捉战机,运用的是来自于天地万物的真正智慧 。
/hot%5Fnews/2006%2D12%2D15/3951%2E&p=9234dc16d9c347fe43bd9b7d06088e&user=baidu
6. 蔗种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宋先生说:芳香馥郁的气味,浓艳美丽的颜色 ,甜美可口的滋味,人们对这些东西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有些芳香特别浓烈,有些颜色特别艳丽 ,有些滋味尤其可口,这些在自然界有着特殊的安排!世间具有甜味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草木 ,而蜜蜂却极力争先,采集百花酿成佳蜜,使草木不能全部占有甜蜜的功劳。是谁在主宰这件事,而使天下人都为之受益呢?
甘蔗大致有两种 ,主要盛产于福建和广东一带,其他各个地方所种植的,总共合起来也不过是这两个地方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其中甘蔗形状像竹子而又粗大的 ,叫做果蔗,截断后可以直接生吃,汁液甜蜜可口 ,不适合于造糖;另一种像芦荻那样细小的,叫做糖蔗,生吃时容易刺伤唇舌 ,所以人们不敢生吃。白砂糖和红砂糖,都是用这种甘蔗制造的。在中国古代还不懂得如何用甘蔗造糖,唐朝大历年间 ,西域僧人邹和尚到四川遂宁县旅游的时候,才开始传授制糖的方法 。现在四川大量种植甘蔗,这也是从西域逐渐传播开来的。
用荻蔗可以造出冰糖、白糖和红糖三个品种的糖。糖的品种不同,是由荻蔗的老嫩不同而决定的。荻蔗的外皮到秋天就会逐渐变成深红色 ,到了冬至以后就会由红色转变为褐色,然后出现白色的蔗蜡 。在华南五岭以南没有霜冻的地区,荻蔗冬天也被留在地里而不砍收 ,让它长得更好些以用来制造白糖;但是在广东韶关 、南雄以北地区,十月份就会出现霜冻,蔗质一经霜冻就要受到破坏 ,那些地区的荻蔗就不能在地里留很长时间等它变成白色再收,因此要赶紧砍伐用来造红糖。制造红糖必须在十天之内全力完成。因为十天以前荻蔗糖浆还没有长足,而十天以后又怕受霜冻的侵袭而导致前功尽弃 ,所以种蔗多达十亩的人家就要准备榨糖和煮糖用的车和锅以供急用 。至于在广东南部没有霜冻的地区,荻蔗收割的早迟就随人自主安排了。
制造冰糖的方法是:将最上层的白糖加热溶化,用鸡蛋清澄清并去除掉面上的浮渣 ,要注意适当控制火候。将新鲜的青竹破截成一寸长的篾片,撒入糖液之中 。经过一夜之后就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制作狮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状的糖,糖质的精粗就可以随人们自主选择了。白(冰)糖中分为五等,其中“石山 ”为最上等 ,“团枝”稍微差些,“瓮鉴”又差些,“小颗”更差些 ,“沙脚 ”则为最差 。
关于“固真丹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wiki/202507-85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固真丹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固真丹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固真丹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