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的四大明砚 出自哪个省叫什么名字?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四大明砚 出自哪个省叫什么名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端砚
出产地: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简介:古时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 ,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 、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 ,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 ,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 ,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 ,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洮砚
出产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北境内洮砚乡的喇嘛崖 、水泉湾一带 。
简介: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定西市岷州一带。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 、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 、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 ,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歙砚
出产地: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 、白际山之间的歙州 ,包括歙县、休宁、祁门 、黟县、婺源等县。
简介: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 、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 、炭质等 ,粒度0.001~0.005mm,比重2.81~2.94,主要砚锋为片状砚锋 。歙砚石的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金晕纹 、眉纹、刷丝纹等类型。由于其矿物粒度细 ,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造型浑朴 ,浮雕 、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 。
澄泥砚
出产地:山西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村,原产地为山西南部的绛州。
简介: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 ,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 、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 ,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 ,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 。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 ,上品更是难求。
青瓷的龙泉
洮砚、端砚 、歙砚、澄泥砚、松花石砚等。
1 、洮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 、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 、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 ,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 ,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历代文人 、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2、端砚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 、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 、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 ,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 ,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 ,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 ,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3 、歙砚
歙砚 ,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
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 、休宁、祁门、黟县 、婺源等县 。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 ,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
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 ,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 。
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 、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 、褐铁矿、炭质等,粒度0.001~0.005mm ,比重2.81~2.94,主要砚锋为片状砚锋。歙砚石的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 、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
由于其矿物粒度细 ,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 、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 。造型浑朴 ,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
4 、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 ,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的砚体形有圆 、椭圆、半圆、正方 、长方、随意形的 。雕式有号、耳瓶 、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
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 、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 、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 ,产地却莫衷一是,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 ,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 。
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 ,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 ,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
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 ,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 , ”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 。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
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
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 。到清代 ,澄泥砚已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5、松花石砚
又称松花砚 ,吉林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松花砚是由产自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松花石雕制而成 。用松花石制砚始于明代末年,推崇于清朝。松花砚以其温润如玉,纣绿无瑕 ,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 ,涩不滞笔。
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的特点深受帝王喜爱。康熙帝对松花砚十分欣赏,封它为“御砚” ,一直专供宫廷使用 。
自清末后便销声匿迹,1979年发现旧矿,重放异彩。其中以“松花静水” 、“松薄荡水 ”、“绿静”最为名贵 ,以“龙眼”、“凤眼 ” 、“赤柏纹”、“紫袍绿带”最为奇特。
根据松花石硬度、密度 、吸水率、抗压强度、冻融压缩强度、防腐能力等独特物理化学组织,加之主要矿物成分微晶方解石 、颗粒细小(大都小于0.01毫米)、结构分布均匀等特性,所制的松花石砚润色饱墨 。
百度百科——砚台
在中国青瓷历史长河中 ,将青瓷推向巅峰的当属南宋时的浙江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 、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 、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 ,明如镜,声如磬 ”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牌青瓷获中国国家部优产品奖 ,先后有200多件精品,均获得国家级新产品“金龙奖”。珍品哥窑61公分迎宾盘、52公分挂盘被誉为当代国宝。七寸精嵌“哥窑 ”艺术挂盘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礼品,哥窑紫光盘 、紫光瓶等51件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 ,送展30多个国际博览会、为国家***出国访问提供礼品 。被国际各大博物馆收藏。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 ,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 、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 、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 ,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 、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 、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 ”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 ,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 ,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 、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 、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 ” 、“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 、“哥弟窑结合 ”等。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 ,不愧为汉族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灿烁的“瓷国明珠” 。 发端于龙泉南区大窑、金村、黄石玄一带的青瓷窑,历宋 、元、明,已遍及龙泉境内沿溪各地及庆元、云和 、丽水、遂昌、缙云 、永嘉及至福建浦城等县(市)部分地方 ,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庞大瓷窑体系。而这个窑系发端于龙泉,窑场密集于龙泉,生产工艺及产品风格均与龙泉“弟窑”产品一致,因此统称为“龙泉窑 ”。现已发现这个窑系的窑址400余处 ,在龙泉境内有300多处,仅大窑村就发现历代窑址50多处 。
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 ,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瓷,粹美冠绝当世 ,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 。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 ,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 ,亦浓淡不一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光绪《龙泉县志》生二章青器条载:“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精莹 、纯粹、无瑕 ,如美玉然 。今人家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名章生一 ,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色当前世 ,今人家藏者尤为难者。世人称兄之器曰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 。”《稗史类编》、《南窑笔记》 、《遵生八笺》、《陶说》、《景德镇陶录》 、《燕闲清赏》、《博物要览》等书不仅有哥、弟窑详实记载,且说:“官窑品格 ,大率与哥窑相同。 ”朱伯谦著《龙泉青瓷简史》称:“证之以实物,南宋官窑和龙泉黑胎青瓷确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那种粉青釉瓷器 ,真是形神相似,难分‘官’ 、‘哥’”。
通过古窑址发掘,确证文献所载,龙泉境内窑址中不仅有“哥窑”产品存在 ,而且可分二路:一是如文献所描述“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 ,紫口铁足,胎色灰黑 ”;一是胎厚釉薄,釉面布满纹片 ,胎色黑 。前者多出于县南区,为南宋中期至元初产品,与南宋“官窑”难分彼此;后者多出于县东北 ,多为元代产品。龙泉窑系其他县份的窑址中不存在“哥窑”产品。此外,还有所谓“传世哥窑 ”器,虽有纹片 ,但釉色呈米**或蟹壳青,与龙泉“哥窑”釉色碧青或淡青不同,胎骨较厚,呈米黄或赭红色 。此非龙泉产品。
“弟窑”又称“龙泉窑”。其基本特征是:釉面无纹片 ,胎白或底足呈朱红,釉色青润如玉,在器物边缘或有棱线部位影露白痕(称“出筋 ”) 。釉色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极品。梅子正青 ,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 ,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 宋、元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瓷器品种十分丰富 ,有碗、盘 、碟、杯、钵、执壶 、灯盏、渣斗、熏炉等实用瓷;笔筒 、笔架、瓷砚、笔洗 、印色池、镇纸等文具瓷;花瓶、人物 、挂盘等陈设瓷;香炉、烛台、佛像等供瓷;鸟食罐 、象棋等娱乐瓷,以及冥器等一应俱全。每类产品又有多种型号和式样,如碗有莲瓣碗、盖碗、束口瓶、鱼耳瓶 、凤耳瓶等 。
清光绪《龙泉县志?卷一》载:“哥窑器中可人清赏、供文房之用者有:哥窑瓶、三山五山笔格 、彝炉、乳炉、八角把杯 、蟠螭镇纸、瓷印、方印色池 、八角委角印色池、方圆壶、立瓜卧壶 、双桃水注、双莲房水注、牧童卧牛水注、笔格内储水作注;水中丞有瓮肚圆式 、钵盂式、低度棱肚式;笔洗有元洗、葵花洗 、磬口洗、元肚洗、四卷荷叶洗 、卷口蔗段洗、长方洗。龙泉窑有:细花水中丞 ,笔洗有双鱼洗、菊花瓣洗 、钵盂洗、百折洗。俱极精工,为世所贵 。”龙泉青瓷制瓷习俗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 ,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 ,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 ,再度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和“弟窑 ” 。哥窑与著名的官、汝 、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玉 ,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 ,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 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 ,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 、欧三大洲。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 ,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 。1998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 ,一套四枚。龙泉青瓷制瓷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
拜祖师爷:在龙泉 ,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 ”。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 、土地、搬水章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 、十六两日 ,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
择基建窑: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 ,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 、孕妇入窑池,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 ,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
祭窑: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 ,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团
捏成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爷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 ,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
入窑: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 ,并要祭祀祖师、山神 、土地。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 ,在窑旁都要立“窑公 ” 。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 ,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 ,开始烧制青瓷 。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 ,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 ”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 。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 ,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 ,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 。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 ,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 ,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 ,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 ,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
从五代到北宋中期 ,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轮美奂传奇的开始。
北宋后期到南宋,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 ,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 、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 ,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 ,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 。同时 ,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 ,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 ,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 ,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 ,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 。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 ,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关于“中国的四大明砚 出自哪个省叫什么名字?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cshi/202507-942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中国的四大明砚 出自哪个省叫什么名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的四大明砚 出自哪个省叫什么名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四大明砚 出自哪个省叫什么名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