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白写的词”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李白写的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有的 ,比如忆秦娥,菩萨蛮这两首的体裁就是词
李白《横江词六首》诗考
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在南下宣城途中来到长江边,来到横江渡 。
长江之上 ,为什么会有横江?长江本来是自西而东的长江,从庐山足下逐渐折向东北。到了和县西梁山的这一段,竟然变成自南而北 ,横亘在这吴头楚尾一带。横江渡就在这段横着的长江的西岸,地属和州历阳郡 。牛渚矶,亦即采石矶 ,就在它的东岸,地属当涂县。这里本来是江山形胜之地,又是南北往来要冲 ,还有著名的历史古迹。孙吴经略江东,晋室永嘉南渡,隋代韩擒虎伐陈 ,都是从这里过江。横江渡可谓屡历兴亡,数经沧桑了 。所以骚人吟士经过这里,总要赋诗留念,而横江总是以它特有的风浪来迎接往来行旅。时年已有五十三岁的李白 ,欲由采石渡江赴历阳遇风浪而有所感之作。
李白此时已到心情极度失意,长期云游,漂泊不定 ,一路行来,思前想后,心情十分痛苦 ,加之风浪排空,阴风怒号,李白睹物伤情 ,既充满了理想破灭的悲哀,又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还充满了对苍生社稷的殷忧,更那堪再加上大半生辛酸的回忆 。来到这“微风辄浪作 ”的横江渡头,又正值海潮汹涌的季节,他心中的风浪便和江上的风浪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举眼望去 ,只觉得云愁雾惨,天昏地暗,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那风势好像把大山都能吹倒,那浪头好象比金陵的瓦宫阁还要高 。“这人们称道的江山形胜之地,竟是如此险恶!这多像我的幽州之行!甚至我一生从政的经历 ,也像这条横江一样啊!”
他站在渡头朝上游望去,只见波涛汹涌,好像海水倒灌进来 ,逆流而上的潮 头几乎要扑过浔阳。“浔阳江上的马当就够险了,谁知这牛渚之险更甚于马当。长江上的天险,一处比一处更险 ,我这一生从政的经历,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险啊!青年时期,遍干诸候,到处碰壁 ,历抵卿相,一事无成 。中年时期,奉诏入朝 ,仰天大笑而去,低头挥泪而返,甚至被迫遁入方外。到了垂老之年 ,北上塞垣,更是探虎穴,几入虎口;历湍波 ,险堕深渊。横江啊,你的风浪勾起了我几十年的辛酸往事!”
他站在渡头回身西望,只见云山万重 ,不见长安何处 。正凝望间,恍惚看见江水上连汉水,汉水又上连渭水,渭水又上连长安 ,好像从扬子津坐上船一直就可以驶向那里。忽然长江 、汉水、渭水又一下消失,眼前却是白浪如山的横江。“白浪如山的横江怎能过得去啊!连敢挂高帆,惯驶巨舟的船夫也愁坏了。云山万重的长安怎能回得去啊!回不去了 ,此生此世也回不去了! ”
他站在渡头朝下游望去,只见江流奔向云雾弥漫的远方,那就是大海 。他想起古代神话中所说的海神来 ,想着想着,就恍惚看见海神经过东海,带来一阵恶风 ,掀起一阵巨浪,直扑附近的天门山,把本来是完整的石壁一下就冲开了……忽然 ,海神变成了安禄山,恶风巨浪变成了千军万马,天门山变成了潼关。……
他为了躲开这些可怕的幻景,便走到管理渡口的馆驿前面 ,打听过渡的事。津吏向他介绍了渡口情况,并指着东方的天空说:“李郎官,海上起云了 ,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这样的天气可不敢行船啊!”李白一看天上,果然云在涌 ,眼见乌云即将笼罩整个大地;一看江上,果然浪在涨,好像海上的长鲸在翻腾 ,迫使众水倒流 。李白只好告别了津吏,自回城中。横江渡前津吏几句本来平平常常的话,却在李白心里回荡不已:“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还有更大的风浪就要到来!……”他猛然一惊:“是啊 ,这场风浪一起来,三山五岳都会震动,整个国家都将在风雨飘摇之中,千万苍生都将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李白写下了《横江词六首》:
一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
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杨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为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
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第一首: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 ,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 。“人道 ”、“侬道”,纯用口语 ,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 ,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 ,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 。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 ,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 ,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 ”,“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 ,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 ”,“吹倒山” ,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 、西两梁山组成 。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 ,“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 ,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 ”,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 ,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 。”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 ,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 ,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 ,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 ”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 。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 ,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 ,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 ,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 ,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 。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 ,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 ” ,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 。这样的夸张 ,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 ,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
长江虽可东望大海 ,但与海相距千里。但是在诗人眼里,海潮之声已到笔砚间。他在第二、三 、四首中借用海潮、海云、海神,把横江“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的险恶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一个愁字,险恶势力太猖狂 ,诗人忧国忧民情怀跃然纸上,李白诗中的大海是与其情感的波涛共同起伏的 。
第四首写海潮过天门山的惊险。首句用海神经过挟带风雨的传说写狂风大作,在惊险中更蒙上一层神奇色彩。第二句言海潮涌过天门石壁,犹如白浪劈山 。后两句用倒装句法 ,道出连山喷雪的波涛穿过天门山的情景。这和钱塘江大潮相比,那个更使人惊心动魄呢?这一反诘更突出了横江风波之险恶。
第五首诗人表露地方官员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如此风波不可行”。第六首是诗人借想像 、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表露自己无奈的心境 。
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 ”、“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 ,寄寓着“大乱将兴 、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
本诗的象征意义,从诗歌总的气氛来体会,余味深长 ,诗中极力形容横江风波的汹涌险恶,确有可能象征当时社会形势的险恶。其一曰“吹倒山,高于阁 ” ,其二曰“一水牵愁万里长”,其三曰“横江西望阻西秦”,其四曰“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迥 ””也确有可能象征诗人为朝廷政治危急,自己不能为之出力而担忧 。李白在和州写的《横江词六首》传颂千古的佳话。
关于“李白写的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cshi/202507-85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李白写的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白写的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白写的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有的,比如忆秦娥,菩萨蛮这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