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

网上有关“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网上有关“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琴诗 苏轼

琴诗 ——苏轼 (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 ,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 ,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 ,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 ,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 ,名之为浊 。”

也就是说 ,“浊 ”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 诗词注解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 ,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吴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 ,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敲击钢丝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 ,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 发出不同的声音 。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 ,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 ,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 ,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 值得注意的是,《题沈君琴》一诗中所说的琴与声的关系 ,也是琴乐中象和意的问题 ,隐含有“得意忘言”的意思,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有异曲同工之义。

“意 ”是传统古琴美学中最为强调的美学范畴之一。琴乐中“意”的提出初见于《韩诗外传》卷五: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 ,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 。”

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 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

曰:“丘已得其数矣 ,未得其意也 。” 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 ”

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 有间 ,复曰:“夫子可以进矣 。”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 ” 有间,曰:“邈然远望 ,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 ,几然而长 ,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 师襄子避席再拜 ,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

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 。 文中记载了孔子学习《文王操》的过程,从得其曲(曲调)到得其数(结构),再得其意(意蕴) 、得其人(为人) ,最终达到得其类(体貌) 。

此处最早将 “意 ”的美学范畴用于古琴音乐,并把获得音乐的内在意蕴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之后,“意”作为美学范畴始终贯穿于以后的琴论中 ,对传统古琴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成玉磵《琴论》中有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弹人不可苦意思”美学命题,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 ,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 。 ” 宋沈括赞琴僧义海琴艺高超 ,也有“海之艺不在于声 ,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梦溪笔谈·补笔谈》)之言。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之命题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表示了他对弦外之意的追求 ,对“无弦”之美的肯定。古琴美学由此重视象、意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在古琴审美上形成了重意轻象的定式,以追求弦外之意为古琴演奏的最高境界 。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意思是:( 如果说琴上面有琴声 ,那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发出声音呢?). 2."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何的意思是:( 为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说声音在手指头上,那为何不直接听从你的手指头上发出的声音呢 . 3.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 琴音从何而来) ,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 许多事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水和石头都是静物,碰到一起却可以发出声响。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 ,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2.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意思是:( 如果说琴上面有琴声 ,那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发出声音呢?). 2."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何的意思是:( 为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说声音在手指头上,那为何不直接听从你的手指头上发出的声音呢 . 3.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 琴音从何而来) ,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 许多事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水和石头都是静物,碰到一起却可以发出声响 。

3.有关琴的诗句

1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白居易《履道春居》“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 。

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 ,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4、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

泠泠七弦遍 ,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5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李治《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

海水尚有涯 ,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 ,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7、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4.有关于琴的诗句

1. 琴弹碧玉调,药炼白朱砂。

2. 琴弹终日得古调 ,印锁经秋带藓痕。

3. 琴书随分足生涯,只灌园畦亦自佳 。

4. 琴剑西还已有期,白云飞处望多时 。

5. 琴床茶鼎澹相依 ,偶为寻僧出笔扉。

6. 琴中难挑孰怜才,独对良宵酒数杯。

7. 琴挑何曾动,梭投未免惭 。

8. 琴弈心偏好 ,丹铅手自磨。

9. 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

10. 琴弹十八拍,听此双泪流 。

11. 琴宜入夜听 ,别起一般清。

12. 琴诗清绝事 ,静也两兼能。

13. 琴里休夸石上泉,争如此处听潺湲 。

14. 琴剑纵横亦已陈,凛然英气尚好存。

15. 琴书澹泊古羲轩 ,花木幽闲汉绮园。

16. 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

17. 琴丁结友事耕耘,田熟翻如虞芮君。

18. 琴斋高致有真风 ,山合延宾未折中。

19. 琴剑平生叹薄游,云间春晚思如秋 。

20. 琴鹤为友朋,出入常拂拭 。

21. 琴瑟情虽重 ,山林志自深。

22.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

23. 琴书满屋壁,不下晋家声 。

24. 琴心挑取卓王孙 ,买酒临邛石冻春。

25. 琴心玉文洞玄玄,金钮朱锦乃汝传。

26. 琴书结束定何时,折赠新年梅一枝 。

27. 琴声意似泉声淡 ,剑气威如霜气雄。

28. 琴自无弦不用弹 ,岁寒姱节傲苍官。

29. 琴鹤清风久寂寥,谷居忠愤绚银钩 。

30. 琴书笔砚伴闲身,斗室依然不觉贫。

31. 琴剑长为客 ,诗书欠策勋。

32. 琴书湓浦担,风雪贵池船 。

33. 琴弹夜月龙魂冷,剑系秋风鬼胆粗。

34. 琴心自娱谁料理 ,犊鼻虽贫未主臣。

35. 琴轸含房风未吹,盈盈脉脉度炎晖 。

36. 琴诗山水乐,顿与世情疏 。

37. 琴心不复寄松萝 ,贺鉴湖边水自波。

38. 琴剑前时为我来,志同道合味悠哉。

39. 琴樽畴昔记追随,富贵休教贫贱离 。

40. 愿得回三舍 ,琴尊长若斯。

41.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42. 琴心与妾肠,此夜断还续 。

43. 酒待山中饮 ,琴将洞口弹。

44. 琴堂沽酒客 ,新买后园花。

45. 琴书著尽犹嫌少,松竹栽多亦称贫 。

46. 书客多呈帖,琴僧与合弦。

47. 好时开药灶 ,高处置琴亭。

48. 就石安琴枕,穿松压酒槽 。

49.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50. 楚客欲听瑶琴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51.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

52.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

53. 不如陶省事 ,犹抱有弦琴。

5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55.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56. 窈窕涉女 ,琴瑟友之。

57.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58.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

59. 琴虽古意元无取 ,诗近虚名亦懒吟。

60. 琴川古迹得纵观 ,七桧象斗罗仙坛。

61. 琴樽几杖静柴门,抱瓮忘机老灌园 。

62. 琴绝已多时,台存尚起思。

63. 琴剑飘零西复东 ,旧游清兴几时同。

64. 琴心挑取卓王孙,卖酒临邛石冻春 。

65. 琴水东边海尽头,迷茫烟雾接高秋。

66. 琴瑟昔在御 ,莫不静而好。

67. 今朝乡思浑堆积,琴上闻师大蟹行 。

68. 琴弹溪月侧,棋次砌云残 。

69. 书带留青草 ,琴堂幂素尘。

70.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71.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

72. 退食无外事 ,琴堂向山开。

73. 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

74.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

75. 盘白石兮坐素月 ,琴松风兮寂万壑。

76.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5.关于琴的古诗词有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唐·王维3将琴代语兮 ,聊写衷肠《凤求凰》汉·司马相如4欲将心事付瑶琴《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岳飞5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燕歌行二首·其一》魏晋·曹丕6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 ,乃听琵琶也《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宋·苏轼7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8琴瑟盘倾从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将进酒·金尊莫倚青春健》唐·陈陶9将何慰幽独 ,赖此北窗琴《阴雨》唐·白居易10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11焚砚烧书,椎琴裂画 ,毁尽文章抹尽名《沁园春·恨》清·郑板桥12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游子吟》唐·顾况1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宋·苏轼14便相将 、左手抱琴旧 ,云间宿《满江红·遇东坡于齐安》宋·苏轼15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16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清·纳兰性德17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唐·王维18素琴挥雅操《酒会诗》汉·嵇康19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唐·李白20琴筝箫管和琵琶,兴满金尊酒量赊《春日偶成》唐·唐彦谦 。

6.苏轼的琴诗意思是什么

1 、释义 《琴诗》意思是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 ,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 ,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2、原文 苏轼(宋朝)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 ,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

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 ,乃得其义趣 ,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 。予昔从高斋先生游,尝见其宝一琴 ,无铭无识,不知其何代物也 。

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 ,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六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 、简析 苏轼常用诗歌来讲道理 ,所选取的意象大多简单明了,却能触及到幽微难言的哲理,引人深思 。苏轼此诗的意蕴与写法 ,可能受到上引佛经与韦诗的启发,诗人以佛渴形式写出前后,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 ,寓答于问 ,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弹奏技巧是不行的,这就启迪人们:任何事业的成功 ,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此诗表现出诗人探究事物真谛的浓厚兴趣,也显示出诗人朴素的辩证思想 ,写得天真活泼,机趣横生。

7.关于琴的古诗词有

1、《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 ,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

3 、《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 ,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4、《听蜀僧浚弹琴》

唐代: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 。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 ,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 ,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 ,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5、《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 ,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是谁写的

意思是既然不愿意回头,为什么还不忘记,既然没有缘分了 ,为什么还要发誓。

出自:宋代柳永的《声声慢》

原文: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 ,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译文:

既然不愿意回头,为什么还不忘记 ,既然没有缘分了 ,为什么还要发誓 。今天发生的种种事情,像水一样平淡,明年的这个时候 ,我们已经是陌生人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 ,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 ,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 、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 ,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 、扬州、会稽、金陵 、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 ,为了生计 ,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 ,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 、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

《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 ,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 、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 ,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自诗人苏轼的诗作《定风波》 。诗句所表达的直白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背后的引申含义是: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 ,那么映射到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出处

《定风波》——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英译

《Calming the Waves》by Su Shi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

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

I'd fain.

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

And rather chill.

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译文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 ,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 ,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

关键词注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

芒鞋:草鞋 。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 ,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 ,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

作品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 ,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另一方面又以“莫听 ”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 ,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以上数句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 ,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 ”二字,意谓风雨之声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 ,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 ,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 ,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 ,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 ,空无所空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五”与“午”通,“五 ”又为阳数 ,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 、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 ,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 ,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诸说 。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 、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 ,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 ,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 ”的说法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 ,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薰苍术 、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 ”、“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 、重五节,五月节 、浴兰节、女儿节 ,天中节、地腊 、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

过端午节 ,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 ,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 、艾草 ,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 ,比武,击球,荡秋千 ,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 、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 ,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 ,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 ,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 ,世论其辞 ,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 ,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 ,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 、《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 ,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 、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 、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 ,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 ,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 ,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 ,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 ,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 ,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 ,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 ,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 、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 ,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 ,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 ,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 ,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 ,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 ,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 ,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 ,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 。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 ,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 ”(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 ,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 ,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 ,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 、“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 ,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 ,……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 ,一名粽,一名黍 。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 、赤豆等 ,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 、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 、猪肉、松子仁、枣子 、胡桃等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 、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 ,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 、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 、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 、蒜头 、龙船花 ,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 、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 ,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 、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 、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 ,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 ,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这是道家《清静经》内的话 。

《清静经》原文是: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 ,有动有静;天清地浊 ,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 ,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 ,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 ,物无其物。三者既悟 ,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 ,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 ,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 ,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 ,下德执德。执著之者 ,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 ,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 ,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常清静矣 。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 ,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 ,升入金门 。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 ,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 ,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 ,朝拜高真。功满德就 ,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关于“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cshi/202507-8330.html

(14)

文章推荐

  • 鄱阳的历史-

    网上有关“鄱阳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鄱阳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鄱阳县开放分类:江西省、上饶、鄱阳湖、铅山、双港镇目录鄱阳概况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物产资源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历史

    2025年07月23日
    16
  • 伊卡尔迪为什么叫铁皮人?

    网上有关“伊卡尔迪为什么叫铁皮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伊卡尔迪为什么叫铁皮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伊卡尔迪禁区外无球跑动很少,难以起到支点和策应作用,所以有网友调侃国米训练时可以在禁区里放一个铁皮人代替伊卡尔迪,提升训练效率

    2025年07月24日
    16
  • 宜兰轩泰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

    网上有关“宜兰轩泰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宜兰轩泰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宜兰轩泰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是2015-08-03在北京市海淀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

    2025年07月24日
    14
  • 歌手张国荣怎么舍得抛下那么爱他的唐先生独自去天堂?

    网上有关“歌手张国荣怎么舍得抛下那么爱他的唐先生独自去天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歌手张国荣怎么舍得抛下那么爱他的唐先生独自去天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银行精英唐鹤德负责张国荣的财务管理,甚至悉心照顾。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

    2025年07月25日
    17
  • 青铜器的种类

    网上有关“青铜器的种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铜器的种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青铜器主要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1、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

    2025年07月26日
    14
  •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 都有些什么题型的题?

    网上有关“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都有些什么题型的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都有些什么题型的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湘潭化龙池公考张金海老师解答:数量关系题型一般如下:第一节排列组合问题-51-

    2025年07月28日
    13
  • 李同镐人物介绍

    网上有关“李同镐人物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同镐人物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李同镐李同镐,系威海神话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办人。1979年8月17日出生于韩国大田,毕业于培材大学,李同镐作为一个热爱中国的韩国人2010年来到中

    2025年07月29日
    14
  • 求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

    网上有关“求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琉球国,最初是指历史上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的对外统称,后来指统一的琉球国(1429年-1879年)。琉球国的地理位

    2025年07月31日
    25
  • 实测分享“手机麻将机怎么打才能赢”其实确实有挂

    亲,手机麻将机怎么打才能赢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QQ群【】安装软件. 微信打麻将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棋牌

    2025年08月02日
    13
  • 教程辅助!“微乐陕西三代怎么能赢”附开挂脚本详细步骤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绝对没有被

    2025年08月02日
    4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3日

    希望本篇文章《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能对你有所帮助!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3日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关于琴的诗句(琴诗苏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瑞骐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