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冯小青究竟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冯小青究竟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令游人悲叹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齐著名诗妓苏小小的孤茔,位
于西冷桥畔;另一座则葬着明初怨女冯小青 ,长寂在孤山脚下的梅树丛中 。两座长满青
草的孤坟,给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这里凭吊的人们不免会回想起两位薄
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 ,打下大明
江山,建立了汗马功劳 。明朝定鼎南京后,冯家享有高官厚爵 ,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
广陵太守。冯小青的童年就在广陵的太守府度过,那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
冯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 ,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 。冯小青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出
身,善于舞文弄墨、抚琴弹弦,只有冯小青这么一个宝贝女儿 ,自然是看得比眼珠子还
重。从小对她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长成一个才貌出众的姑娘。冯小青十岁那年,太守
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 ,这老尼一身一尘不染的灰布袈裟,慈眉善目,她见冯小青聪
明可爱 ,就将她唤到身边 。冯小青觉得这老尼慈详可亲,也就非常乐意地站在她面前。
老尼抚着冯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满脸颖慧 ,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
你是否喜欢? ”冯小青好奇心正强 ,听她说要教自己文章,饶有兴致地点点头,专注地
抬头看着老尼。老尼清了清嗓子,闭目合手 ,念了一大段佛经 。老尼念完后,睁开眼睛
看了看冯小青,冯小青知是在考自己 ,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
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脸露惊诧之状 ,随即摇了摇头,口诵一声“阿弥陀佛”,转身对着冯小青母亲
郑重地说道:“此女早慧命薄 ,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
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意思说若舍不得让冯小青出家 ,又教她读书识字,那就连三十
岁还活不到。
冯母闻言大吃一惊,但她毕竟是个见过些世面的人,认为凭自家的条件 ,冯小青无
论如何也能过得舒舒服服。老尼凭一面之见断定小青命薄,定是故弄玄虚,岂可深信!
送走化缘老尼后 ,冯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暂时也没看出什么异样 。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文四年 ,燕王朱棣借“靖难 ”之名夺得了建
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曾带兵坚决阻挡 。当朱棣
取得天下后 ,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诛连全族。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
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 ,慌乱之中,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
外家中 。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 ,家大业大,见冯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 ,就
收留了她。
住进了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 ,
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
到冯家来走亲戚的杨夫人 ,也就是曾带冯小青来杭州的那位夫人,见小青一个人闷坐在
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 ,趁着佳节灯会大
显身手,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待冯小青出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 ,
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
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 ,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句体的谜面,
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
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 ,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他早知
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自己是有妇之夫 ,不敢随
意造访。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
冯通走近小青,轻声问道:“**是否已猜中这则灯谜?”冯小青猛地被惊醒 ,转
头一看,是一位风度儒雅的年轻公子,不由得脸一红,低声答道:“可否是红烛?”冯
通含笑点头 ,赞道:“**好悟性。 ”冯小青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 。雪花飘落,到处银装素裹。冯小青的屋外有几树
白梅 ,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冯小青自幼就偏爱梅花,尤其是白梅 。在
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 ,每到梅花飘香时,她总喜欢留连其间,享受那
份雅韵。飘落异乡 ,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
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 ,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
用来烧梅雪茶 。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
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 ,似乎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对一笑 。于是,冯通开始帮
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 ,同时零零散散地侃着梅花的趣闻和吟梅的诗词。不知不觉中,就
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
然领命。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烧雪 、品茶、谈诗,情融意恰 。
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 ,
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
小青 ,小青的小屋中从此充满了生机 。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
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临时 ,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冯员外原
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
快地应充了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 ,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
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 ,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冯小青一个名门千金,
嫁给商贾人家为妾,说来有些委屈。冯通对她那般轻怜蜜爱 ,她也就非常知足了,满以
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 。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 ,重新抓住了幸福的人生。
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
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回 。小青口味清淡 ,不
习惯于冯家油腻的饮食,所以冯通常让厨子另外烧一些合小青口味的小菜。这天,厨子
为小青单独炒的菜被崔氏看见了 ,她故意斥责厨子道:“冯家有大鱼大肉,谁让你还烧
这些没油腥的菜,想丢冯家的面子吗?以后不许再烧!”说完 ,把那两盘菜狠狠地倒在
了污水池中。
因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为
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 ,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 。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诗词排遣忧
情。这天,她心有所慨 ,写下这样两首绝句:
其一:
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
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其二: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
来颠颠笔落窗外 ,松岚秀处当我楼。
诗中倾诉了她处境的无奈,也暗喻了崔氏的压人之势 。写成后诗笺摊放在桌上,就
焉焉地睡着了。这时 ,正巧崔氏路过这里,见屋内寂静无声,竟不怀好意地悄悄溜进来
窥探 ,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
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 ,顿时大发*威,吵嚷起来 。
崔氏的叫声惊动冯家上上下下不少人,见冯员外和冯通都闻声赶来了 ,崔氏便趁势
发泄一番,她涕泪俱下地数落着:“我这个作大的竟管不了这个家了,有人看我不顺眼
就明说好了,干吗非要在诗中诽谤我 ,传出去好让大家都知道冯家没有规矩……”她一
边说一边捶首顿足,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
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 ,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则自己就寻死
觅活。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 ,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
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住 。
孤山位于西子湖畔 ,风景秀丽而宁静。冯小青身边仅有一老仆妇相随,面对西湖的
朝霞夕岚,花木翠郁 ,冯小青提不起半点兴致。倒是孤山别墅的清幽寂静与她的心情颇
能融为一体 。
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但这里仍留下
大片的古梅林。梅花虽已开过,却仍能唤起小青无边的遐思。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 ,
她不由地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
其一: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
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其二: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
其三: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
说是浙江潮有信 ,浙潮争似广陵潮。
伤心的小青只有借诗寄愁,梅花落尽,只换上满山的杜鹃 ,杜鹃滴血恰似小青的心。
在这里,她思念已故的父母,怀念少年时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同时 ,她又切切盼
望着心爱的夫君到来,他曾说过会常来看她的,可已过去月余,一直也没见他的踪影 ,
是忘了她?还是受制于崔氏?
一个花红飘落的春末午后,午睡的小青被一阵急促的轻呼声唤醒 。她睁眼一看,竟
是她日夜思念的夫君冯通 ,她腾地坐了起来,揉了揉睡眼。冯通这时已进屋了,见到分
别一月的小青 ,竟消瘦得如此厉害,心疼地将她拥住。正待叙别情时,门外老仆妇传话
进来:“大少奶奶派人来了 ,请大少爷速速归府! ”这边话还只到唇边,那里崔氏派来
的心腹家人已进了院子,一场鸳鸯梦还未开始就被惊散了 。
那片刻的相会 ,小青总觉得是一个梦,她好想那样的梦再入睡乡。可是又一个月过
去,好梦不曾再来。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 。她歪在病榻上 ,抱着琵琶,
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 ,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
清凉界。
原不是鸳鸯一派 ,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 ,著衫又执
双裙带。
一日,一直病病恹恹 、情绪低落的小青,忽然有了几分精神 ,她对老仆妇说:“立
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画师请来后,冯小青仔细描了妆,
穿上最好的衣衫 ,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 。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
了小青倚梅图 ,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
的神! ”
画师是个十分认真的人 ,接着又开始重新作画。这次,小青尽量面带笑容,神情自
然地面对画师。又费了两天时间 ,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冯小青对着画审视良久,
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 。”
于是 ,第三次画象画师要求冯小青不必端坐,谈笑行卧、喜怒哀乐一切随兴所至,
不必故意作做。冯小青体会了画师的意思,便不再一板正经地摆着姿式。而是如平常一
般地生活行动 ,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
间 。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三天时间观察 ,然后花
一天时间调色着彩,把画画成。这副画中,小青依然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 ,几乎是呼
之欲出 。
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 ,天天呆呆地望
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每日与自己的画像为伴。那情神真是顾影
自怜 、形影相吊,她把这种日子写成了一首诗:
新妆竟与画图争 ,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
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 ,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
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
事到如今 ,冯小青已希望殆尽,她无法争取今生,只好让它快快走完 ,以便尽早化
作来世的“并蒂莲”。病中,冯小青一直拒绝服药,因为她要拒绝今生的凄苦。
萧秋来临 ,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别书”托老
仆妇转交给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 。并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好 ,让老仆妇寻机送给冯家大
少爷。一切交待完毕,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对自己的画象拜了两拜 ,禁不住
大声恸哭,哭声愈来愈小,终于气断身亡。这年她还不满十八岁 ,果然应了当年老尼的
预言,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
冯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讯 ,不顾一切地赶到了别墅,抱着小青的遗体大放悲声,嘶声
喊着:“我负卿!我负卿! ”清检遗物时 ,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连同老仆
妇转交给他的诗稿带到家中,象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 。不料 ,几天后,诗稿和画像被泼
妇崔氏发现,全部丢在火中。冯通奋力抢救,才勉强抢出一些零散的诗稿。
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 ,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书名就称
《焚余稿》 。文字
在唐代 ,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 ”;称呼主母和**俱为“娘子”。
而“娘子”、“郎君 ”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 ,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 ”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
宋代奴仆对主人的自称
“小的“,或者“小人”都行 。
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自称也同样是“小的“ ,或者“小人”,并非满清的“奴才”。
关于“冯小青究竟是谁?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cshi/202507-105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冯小青究竟是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冯小青究竟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冯小青究竟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