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太极拳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太极拳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太极拳的介绍 篇1
一、基本介绍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 、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 、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 ,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 、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 、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 ,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 、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 ,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 ,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拳种介绍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 、中医等的完美结合 ,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 、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 、神的锻炼 ,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 ,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 ,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 、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 ,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 、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 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 ,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 、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 、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 、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 、双刀、单剑、双剑 、单锏、双锏、枪 、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三、太极拳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 、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 、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 ,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 、健身操。[2]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 、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 、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 、单锏、双锏、枪 、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党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 ,各级政党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的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 。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的政党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 、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 ,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 ,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
四 、历史来源
1.河洛文化
黄河 ,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首先 ,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 ,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 、画八卦的地方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 ,依据“河图 ”、“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 ,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 ,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 、商汤等帝王登基时 ,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 。夏代 ,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
温县地灵人杰 。它地理位置优越 ,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 、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 ,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 ,距离郑州 、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 ,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 ,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 、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 ,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 ,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 、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
2.武术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 、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 ,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 。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 ,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 ,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 ,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 。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 ,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 ,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 ,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 ,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 ,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 。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 ,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 ,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 ,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 、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 、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 、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1982年 ,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008年8月20日 ,中国的政党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 、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 ,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
3.流派纷呈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 ,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 ,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 、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2]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 。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 ,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
萍 ,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 ,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 、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 ,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 ,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期 ,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 ,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 ,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 ,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 、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 、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 ,演变八卦 。依据“易经”阴阳之理 、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 、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
五、总体特点
1.概述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未动 ,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 ,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 ,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 、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 ,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 ” ,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 ,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 ,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 ,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 ,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2.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
3.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 ,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 ,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 ,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4.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 ,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六、拳术派别
1.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 ,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 ,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 、不跌、不速、不震 ,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 ,既适合穿长衫 、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 ,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2.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 ,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 ,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 。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 ,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 ,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 ,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 ,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 、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 ”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 ,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 、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 ,以善化见长 。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 ,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 ,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 ,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 、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4.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 ,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 、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 。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 ,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 ,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 ,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 ,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5.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
和兆元 ,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 、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 ,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 、散手为一体 ,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 ,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拳的介绍 篇2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蝉从拳师陈长兴学得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在传习过程中逐渐删去发劲 、纵跳等激烈动作,演变为速度均匀、动作柔和、连贯圆活 ,不纵不跳的拳式,后经他儿杨健候与孙子杨登甫修订定型,至今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被誉为“健康之神 。
杨式太极拳融技击性 、健身性、艺术性为一体,是一种美的运动。它使人在美的运动中得到健身,并不知不觉地积累独特的内劲,发挥出神奇的技击力量。
心意纯正兮 ,心灵美 。杨式太极拳倡导“敬以直内。敬者,心也。心直则意正,心平则气顺 。它毫无争勇斗狠之心 ,绝无矫揉造作之意,自然地使演练者逐渐沉浸在纯洁、诚朴、怡然自得的自美状态之中,陶冶性情 ,文明心灵。
拳势工整兮,形象美。杨式太极拳架式宽舒,体势工整 ,心 、息、身协调运动,方法清晰,结构严谨 ,形随意动,文雅端庄 。似静而微动,似动而难察,恰似春蚕吐丝 ,连绵不断。腰如车轴,如环无端,身心两忘 ,纯任自然,使演练者在奇妙细腻的弧形螺旋运动中,舒筋强骨 ,调气和血,健体美形。
神固韵匀兮,神韵美 。杨式太极拳被外国朋友描绘为“伴有深思 ,做起来周而复始的运动。运动中“思索,“思索中运动,这就是“神为主帅 ,身为躯使。动有韵,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节奏匀整。杨式太极拳神定自若 ,守中气,绝杂念,含目光 ,凝耳韵 。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 ,如溪中浣纱。演练者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一片神行的走架中,体验无穷的魅力 ,横生意趣,益智健魄。
“阴阳合德兮,功力美;杨式太极拳练其形而传其神 ,传其神而达其意,达其意而先其心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气鼓荡 ,内动导外动,外动合内动。劲由内换,内气潜转 ,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丹田吐力 ,功力老到。刚柔互运,虚实渗透,动静浑然 ,蓄发相变,奇正相生,全身处处皆太极 。功劲似有若无 ,形影飘忽莫测,劲力乍隐乍现,似若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外国朋友称这种无端绪可寻 ,无迹象可指,看着有,摸不着的太极拳为影子拳(Shadowbox)。古雅高洁的杨式太极拳形意神气韵 ,合而为一,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 。美兮 ,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 ,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 ,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研究的人越多 ,那么相对来说发扬的也就越深远,这里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师类的人,创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 、杨、武、吴 、孙五大流派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 、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有新架 、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 ,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 。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 ,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 ,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 。其特点是开合鼓荡 ,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 ,大小适中 。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 、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 ,长于柔化 。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摘自《传统保健体育学》 编著:邬建卫)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 ,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 、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 ,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整套太极拳练习起来 ,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 ,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 ,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 ,协调完整
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 、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 ,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 ,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太极拳的概述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 ,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 。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 ,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 ,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的介绍。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
1内容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 ,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 。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 、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 ,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 ,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2起源
李德印:《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杨露禅学成教拳 ,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 ,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河北省永年县人。幼时家贫 ,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 ,窥习拳艺,功力大进 。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 ,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 、?化拳?之誉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 ,后任旗营武术教师。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 。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 ,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所谓?松?,指全身放松 ,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 ,经过删减 、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
杨钰,字班侯 ,绰号二先生。从小就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 ,艺更精进 。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漠。后来其父杨露禅来北京亲临指导 ,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杨鉴,字健侯 ,号鉴湖 。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 ,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 ,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 。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 ,将杨露禅所传的老架,处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杨兆熊 ,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 。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 ,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 ,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名 。
杨兆清,字澄甫 ,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 ,功夫日深。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 。杨澄甫将太极拳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 ,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 ,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 、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 。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有力的促进了杨式太极拳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 ,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 ,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 ,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 。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 ,为杨式太极拳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子。自幼随父习太极拳 、刀、剑等拳械 。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 ,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太极拳交流会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 。著有《杨式太极拳 、剑、刀》英文版《太极拳》。
3区别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与42式的区别:
40式右棚前右脚先内扣,右棚时左掌位于右前臂下方 ,掌心向外。42式右棚前右脚不内扣,右棚时左掌停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40式右拳向前搬出时 ,左掌移至胸前,而42式左拳移至左胯旁。40式右拳向前搬出后不转腰划立园,右前臂先内旋再外旋收至胯间掌心向上 ,而42式右拳向前搬出后随腰右转,右前臂内旋,右掌向右划弧至体侧再外旋 ,收至腰间,拳心向上,48式同42式只是左右向反。42式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 。
陈氏 太极拳 始创于明末清初。陈氏官族 ,武拳师陈王廷,有陈氏拳架套路。清初元年河南怀府温县常阳村人,陈王廷所注创五个套路、十三势体注拳108势 、炮锤各一注体图套 。勋主陈王廷起 ,陈氏祖辈世代习演传继太极拳,对原有体注拳法校对演练,形成独特的拳法五种。 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概述。
太极拳的概述一、太极拳的创始、演进与发展简介
太极拳是中华 武术 的精华 ,是我国重要 文化 遗产,流传于世已有几百年。关于太极拳是何人、何时所创,目前仍然众说纷纭 ,没有定论 。从各种争论的焦点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 ,是明末清初陈王庭所创;一种观点则认为,太极拳的起源要在此以前,甚至可以上溯到宋唐以前,只是到清代中期流传到河南温县陈家沟后才发展起来。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能证明 ,太极拳是何人在何时所创。但可以断定,太极拳这么优秀的拳种,绝非一人一时所创造 ,它是经过历代武术家根据时代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才逐渐创造完善起来的 。
尽管太极拳创始问题难以定论 ,但是自清代中叶陈长兴以后.太极拳的传承 、演进和发展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也是太极拳界所公认的。自清代中叶,杨禄禅去陈家沟师从陈长兴学习太极拳 ,并到北京传播后,太极拳才为社会所认识,才逐渐流传开来 ,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源流及其特点如下:
太极拳的概述
?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的太极拳架。目前社会上传练的陈式太极拳套路,是陈长兴(1771一1853)和同时代的陈有本,从陈王庭(1600一1680)时期流传下来的七个套路,经过整理简化所创编的 ,共有一路、二路两个套路(二路拳也称为炮捶)。陈家沟人称陈长兴所创编的拳架为?大架?;称陈有本所创编的拳架则为 ?小架?,亦称?新架? 。两套拳在套路结构、架式风格上基本相同,只是在拳式着法上有所区别。陈式拳是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各式太极拳中最古老的拳架。可以说 ,陈式太极拳是其他太极拳式的源头和母式 。其他太极拳式,基本上是在陈式一路的两种拳架基础上,逐渐演化创新而形成的。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架式较低 ,动作舒展,螺旋缠绕,刚柔相济 ,快慢相兼,跳跃发力,动作的攻防技击功用较强。由于师承的不同和流传年代的久远 ,目前各地传练的陈式太极拳拳架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还是比较相近的 。
(二)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由河南温县赵堡镇陈青萍(1795一1868)所创。陈青萍原是陈家沟陈氏后人,曾师从世叔陈有本学练?新架?拳,后因入赘赵堡镇故在赵堡镇定居 。陈青萍根据自身练拳的体悟,并吸取了其他拳师的练法 ,创造出不同于原学拳架的架式,当时称之为?赵堡架?,后人亦称为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是:架势紧凑 ,圆转自然,整正合顺,柔和饱满。此拳架流传不够广泛 ,解放后随着太极拳活动的发展,赵堡太极拳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较快的传播 。
(三)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杨禄禅(1799一1872)所创。杨禄禅师从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 ,学有成就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 。并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对原学拳架进行了简化和创新 ,去掉了原拳架中窜蹦跳跃,震脚发力等技击性较强的动作。经其子杨班侯 、杨健候,直至其孙杨澄甫(1883-1936)而定型。杨式拳的特点是:舒展大方,中正圆满 ,缓慢柔和,劲力内涵,动作连绵不断 。因易教易学 ,成为流传最广的太极拳式。杨式太极拳的创立和推广,表志着太极拳由攻防技击性为主向体育健身性为主的转变。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主要有两种练法:一种练法是 ,在转势换步时,先把承重腿转化成虚步,再根据拳式需要内扣或外摆脚掌或脚跟;重心再转换到承重腿 ,虚腿方可提脚换步,故称为虚腿转换;另-种练法是,承重腿不转换成虚步 ,就直接内扣或外摆脚掌和脚跟,虚腿即可提脚换步,故称为实腿转换。两种练法各具优点,因师承与自身体悟的不同 ,两种练法都有众多的练习者 。
(四)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武禹襄(1812一1880)所创。武禹襄初从杨禄禅学拳,后又去赵堡镇师从陈清萍学习 。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精心研求 ,新创了有别于其他拳架的太极拳式。又经其传人李亦畲(1832一1892)、郝为真(1849一1920)不断修定完善,逐渐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式紧凑,动作舒缓 ,节序清晰,每势以启、承 、转、合贯穿,步伐虚实清晰 ,出手不过脚尖 。武式太极拳在解放前传授范围较小,解放后才得以推广传播。
(五)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由河北大兴满族人全佑及其子吴鉴泉(1870一1942)所创 。全佑先师从杨禄禅,后又师从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4一1892)学拳。杨斑侯所传是其师从武禹襄学得的较为紧凑的拳架。全佑以善于柔化著称 ,后传其子鉴泉 。因鉴泉从汉姓吴,故改称为吴鉴泉。后经吴鉴泉改进整理,在其晚年定型而形成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架紧凑,细腻和顺 ,轻松自然,长于柔化,流传也较为广泛。目前 ,流传于世的吴式太极拳,南方与北方所练拳架略有不同 。南方拳架较为舒展,北方拳架较为细腻 ,各有所长。
(六)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河北完县孙禄堂(1860-1933)所创 。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功夫深厚 ,为一代武术名家,后又师从郝为真学习太极拳。他集形意 、八卦、太极三种拳法为一体,创造出独具特点的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式小巧紧凑 ,架高步活,轻灵敏捷,开合自然;步法进退相随,迈步必跟 ,退步必撤,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故又称为?开合?太极拳 。因孙式太极拳架稍高 ,动作柔缓,比较适合中老年太极拳 爱好 者练习。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名家,在杨式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 ,整理编印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1957年整理编印了《八十八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1978年又编辑出版了《四十八式太极拳》 ,1989年推出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这两套太极拳套路,都是在杨式太极拳架的基础上 ,吸收了 其它 流派的一些着法动作,因此,也称为太极拳综合套路,对太极拳各流派练法的融合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此后 ,中国武术研究院又于1998年前后,组织全国各派太极拳名家,先后整理推出了陈、杨 、吴、武、孙五大流派太极拳的竞赛套路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努力 ,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除以上五种主要太极拳流派外,目前,社会上还流传有其他太极拳流派。如:李景林太极拳 ,吴俊山太极拳,褚桂亭太极拳,吴图南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关永年先生创编的《太极内功养生拳》,洪均生先生创编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现亦称《洪式太极拳》 ,冯志强先生创编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等 。这些太极拳家,都为太极拳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总之 ,纵观太极拳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 ,各种风格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同宗 、同理、同流的。它们是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正是各种流派互 相学 习借鉴 ,互相吸收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了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太极拳运动与时俱进 、繁花似锦 ,并迈 出国 门走向世界 。那种?唯我独尊?、?唯我正宗?,甚至对别种拳式加以排斥、贬低的观念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太极拳的概述二 、太极拳拳理浅析
所谓太极拳拳理,就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法则。它是指导太极拳运动的基本道理和原则 ,是学练太极拳必须要掌握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太极拳虽属武学,但其拳理、拳法充满了中国 传统文化 的内涵,具有丰富的古典哲学思想。只有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才能使我们在从事于太极拳运动时 ,做到明其理 、得其法,心有所主,动有所据 ,而逐步步入太极拳运动之堂,攀登太极拳运动之颠。
(一)?太极?之理是太极拳运动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前辈之所以把这套拳命名为?太极拳?,即表明了此拳是以?太极?之理为主导 ,体现了?太极?的基本理论内涵 。所以,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拳理,首先就要理解?太极?之意。虽然我们不是这方面知识的专门研究者 ,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做为太极拳运动的爱好者,通过对?太极?内涵之理的了解,以启迪我们从基本原理上认识与把握太极拳运动的规律 ,还是非常必要的 。
?太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用词,它所表述和揭示的,是关于自然万物乃至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动因的基本规律。?太极?一词最早出至孔子为《周易》所作的传即《易传》一书中。孔子在《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单从字意上理解 ,?太?字是由一个?大?和一个? 、?组成的;(?、?是表示小的意思),所以?太?字就是既大又小;?极?则表示?无穷、无限?,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也就是表示?太极?既无限大,又无限小;大到?其大无外?,小到?其小无内?这就是太极?。我们的先人为了使人们便于理解?太极?的寓意和内涵 ,特意给?太极?画了象,这就是?太极图?(见图1)。我们仔细观察这一图象,即可非常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到?太极?所内涵的一些基本道理 ,从而体悟到太极拳运动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法则。
1、?太极?是圆的 。我们看到?太极图?的第一印象,就是?太极?是圆的。而且我们还要明白,这个圆并不只是个平面的圆 ,而是四面八方立体的圆。哪么,为什么要用圆形来描述?太极?,而不是用其他的形态呢?其中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在自然界中 ,只有圆形的东西才是最容易圆转变化的 。所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把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灵活转动的物品做成了圆的形态。如车辆的轮子 、 体育运动 中的各种球类等 ,都是呈圆形或球状的,如做成其他形状,就不能灵活的变化转动了。
关于“太极拳的介绍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瑞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rich.com.cn/cshi/202507-1011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瑞骐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太极拳的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瑞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太极拳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太极拳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太极拳的介绍 篇1 一...